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88222
罗惠熙:开启两岸骨科交流第一人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27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12期(总第2265期 2006.01.27)
     记者与罗惠熙教授的第一次接触是在“首届亚洲创伤骨科高峰论坛”上。那次论坛聚集了亚洲众多首屈一指的权威骨科专家,也是亚洲首次创伤骨科领域的盛会。

    会上,一位精神矍铄、风趣幽默的老专家吸引了与会代表的目光。他甫一上台就先表达了对圆桌式会场环境的满意:“这是我第一次到这个地方开会,有点像联合国的感觉,很了不起。”一番话引得台下一片掌声。

    这位老人就是来自台湾的前台北荣民总医院骨科部主任、世界华裔骨科第三届学会主席罗惠熙教授,他也是该次论坛的执行主席之一。

    罗惠熙在台湾创伤骨科领域是极富声誉的权威专家,但更让他扬名海内外骨科学术界的是,他对促进两岸骨科医学学术交流、推动两岸骨科医学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从某种程度上说,罗惠熙是开启两岸骨科医学学术交流的第一人。

    最骄傲:推动两岸学术交流
, http://www.100md.com
    年近七旬的罗惠熙目前处于半退休状态,他将自己40年的工作生涯分为3个阶段:50岁以前从事临床医疗工作,50岁以后以医学教育及临床训练为重心,近十年来则致力于推动两岸的骨科学术交流,而这也是他行医多年来最引以为傲、最津津乐道的事情。

    罗惠熙向记者介绍了他“催化”两岸骨科医学交流发展的一些往事。“1990年亚运会在北京举办,国际运动科技会议也同时举行。因为是国际会议,所以台湾的骨科医师可以正式进入大陆,当时有30多名骨科医师参加,那也是我从医后第一次回到大陆。”

    通过那次会议,罗惠熙了解到大陆当时的骨科学术进展并非像某些人说的那么落后,台湾因受欧美医学的影响较早,因此很多医疗技术及设备都较为先进,但大陆的显微外科在当时则是世界知名。“例如上海的陈中伟教授,在1963年就发表以显微手术成功完成断指重接的病例,享誉国际。”

    有了1990年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罗惠熙觉得同文同种的两岸如果能够相互合作,必能共同促进两岸骨科的发展。因此,1993年,罗惠熙在台湾召开骨科年度学术大会时邀请了30多位全球知名的华裔骨科专家,及15位大陆知名教授作为贵宾,包括戴克戎等几位院士级人物。这也是两岸骨科学术交流的正式开始。
, 百拇医药
    自此,两岸的骨科界专家交往多了起来。在1993年的那次交流会后,罗惠熙又有了新的想法:国际上一般都有以共同语系为基础(如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的医学会,华人人口上十亿,如果能成立一个“华裔骨科医学会”,将华人骨科学者组织起来,那将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

    就这样,凭着一份使命感,罗惠熙于1994年在香港正式成立华裔骨科医学会(Chinese Speaking Orthopaedic Society),并决议每三年举行一次大会。于是,1994年在香港,1997年在上海,2000年在台湾,华裔骨科医学会依照章程先后举办了盛大的学术活动。

    特别是2000年在台湾举办、由罗惠熙负责并担任大会主席的大会,邀请了100位全国各地的骨科医师参加,而且大陆参会人员的一切食宿、交通费用等都由大会负担。那次大会加深了大陆的医师对台湾骨科界的了解,两岸的学术交流越来越紧密。

    2001年,在罗惠熙牵头下又成立了中华骨科交流学会。学会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不定期地在大陆的中、小城市举办小规模的医学会议,如佛山、昆明、大连、太原、兰州、汕头等地都举办过学术活动,并且让大陆的年轻医生到台湾参加短期的训练。“几年下来,参加这类活动的大陆医师已经超过300位,他们都觉得效果很好。”罗惠熙介绍说。
, 百拇医药
    为两岸骨科学术交流奔波、努力,没有宽广的胸襟和气度,以及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提到自己的贡献,罗惠熙感慨地说:“我一直想,在我有限的岁月里,能为国家、民族做些什么事。当年台湾的医疗技术优于大陆,我希望通过不断的交流,能促进大陆的骨科学术进展。现在,大陆骨科医疗技术的大幅进步有目共睹。”

    近十年来,罗惠熙每年都要来大陆,最多的时候一年来过10次。每次来大陆时他都不忘热情地邀请一些骨科专家赴台湾作客。

    在“首届亚洲创伤骨科高峰论坛”上,当给北京市协和医院骨科邱贵兴教授颁发证书时,性格豪爽的罗惠熙笑着说:“我两次请你去台湾,你都没去,这次我再郑重邀请你去台湾。你现在说去还是不去?”邱贵兴教授笑着说一定去,罗惠熙就开玩笑说:“你如果不答应,我现在不给你发证书。”引得台下专家们大笑不止。

    最执着:逆境磨炼高尚医德
, 百拇医药
    据记者了解,罗惠熙教授在担任台湾荣民总医院急诊室主任期间,筹划扩充成立了急诊部,使荣民总医院成为台湾第一所一级急诊中心;他还主要负责制定骨科专科医师甄审制度与公平完备的考试制度,使台湾的骨科专科医师达到国际水准。

    当回顾自己的这些成就时,罗惠熙谦逊地说:“医生只是一个平凡的职业,是一种良心的工作。”他表示,“不敢说自己现在是功成身退,但是很庆幸自己能问心无愧地全身而退。医生在医疗行为中是否尽力而为,有多少病人因为你的医疗处置受到伤害,只有医生自己知道。”罗惠熙认为,一个好的医生必须具备爱心、细心、耐心、虚心,有慈悲心和牺牲奉献的精神,永远把自己放在第二位。

    罗惠熙的高尚医德和情操,对医学的执着追求,也许与其颠沛流离的童年经历有关,正是艰苦的少年生活和求医道路给了他许多人生感悟。

    罗惠熙1938年出生于广东,在战乱贫苦中成长。每天只有稀饭或米糠糊口度日,生活非常艰苦。正是这样的经历磨练出他坚毅不屈的品格。
, http://www.100md.com
    抗战胜利后,罗惠熙随哥哥到香港教会学校以工读的方式完成中学教育,每天上完课之后,他就到教会的农场种菜喂鸡,或去印刷厂打工赚取学费。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罗惠熙的母亲希望子女能有一份稳定的职业以谋生计,因此将子女一一推上从医之路。罗家6个子女中有4位医生,1名护士。

    高中毕业后,罗惠熙因无力支付香港大学昂贵的学费,于是通过考试,只身去台湾求学,走上从医之路,成为台北荣民总医院骨科部主治医师。

    1980年,罗惠熙获得法国教育部奖学金,前往巴黎第五大学附属雷蒙医院任临床研究员一年,成为最早到欧洲学习的台湾骨科医师,此次留洋经历让他学到了治疗骨创伤的先进观念与技术。1988年罗惠熙晋升为台北荣民总医院骨科部主任,一直到2002年卸任。

    在业余时间里,罗惠熙喜欢品尝红酒,据说酒量不错。但他很自律,在工作岗位上,每天早晨7点的晨会没迟到过一天,也没有缺席过一天。

    热爱事业,也懂得享受生活,在生活中罗惠熙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崇尚平淡。正如罗惠熙常说的:“医生只是一个平凡的职业。”

    医药经济报2006年 医院周刊第4期, http://www.100md.com(张永超 戴丹/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