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基础 > 常见问答
编号:10866729
什么是“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2日 成钢笔谭
     什么是“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什么是“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出自《素问·营卫生会篇》,“衄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出自《伤寒论》。

    《灵枢·决气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汗与血存在的形式不同,其化生过程亦不相同,但都化源于津液,津液在体内有滋养濡润的作用,同时又是血液的组成成分,属阴精之范畴。若由皮肤排出则谓汗。所以称“血汗同源”。关于血与津液的关系《灵枢。决气篇》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即中焦水谷化生的津液(汁),从中焦进入肺脉与经脉中运行的血液融合,又通过心脉的化赤作用变成红色为血液。《痈疽篇》也说:“肠胃受谷……,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即中焦化生的水谷精微通过三焦的蒸化,与输布于肌肉腠理之中的津液,由孙络渗入子脉中,与经脉中运行的血液化合,又在心脏的化赤作用下变成红色的血液,从经文所述,血与津液皆为中焦水谷所化生,津液和调变而为血,而血中之“液”若渗出脉外则为津液,津液渗出皮毛则为汗。所以说三者密不可分,为同源所化,古人讲“血汗同源”,只是一个存在于体内,一个排泄于体外而已。临床上若血有所伤,必耗伤津液,此时若再用汗法治之,则必更伤其血与津液,重伤其阴;同样若汗出过多已伤其津液,则不可动用放血之法,若用之则会更伤其津液,亦会使阴大伤。所以在临床上,若遇新产妇外感风寒之患者,不可轻易用汗法,若汗出不当伤其津液,必会招致伤阴动风。又如临床若见高热大汗患者,亦不可轻易用放血法以泻其热,若泻之不当伤其津血,亦可招致伤阴动风。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原则与其造成危害的临床表现,在《伤寒论》中阐述的尤为具体,如《太阳篇》说:“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经常鼻衄或其它严重失血,已伤其津,若再发其汗,则津液更伤,经络失养,津液不充而见额上陷,脉紧急,牵引其目故直视而不能转。亡血失津,神无所附,则不得眠。反过来,在病变时,大汗不止耗伤津液也必伤其血,汗出过多津伤,血化源不足,血耗则神不安而心慌,所以《伤寒论·太阳篇》又说:“汗家重发汗,必恍忽心乱”大吐、大泻过甚,则可伤其津液,故汗法皆当禁之。

    古人所讲“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是从津液、血、汗三者同源密切相关而得出的结论,作为临床治疗的原则,也是对后人的告诫。,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