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信息
编号:10866683
中药处方药名亟待规范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482期
     中药处方是载有中药名称、数量、用法等内容的书面法律文书,它具有法律上、技术上和经济上的意义。中医处方调剂必须符合医师处方意图并调配准确无误,才能使中医的理、论、法、方、药取得一致,从而发挥药物治疗效果。然而,在中医药界中药处方药名混乱现象十分突出,这种中药处方药名的不规范直接影响到中药的调配质量、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同时也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识之士认为,对中药处方药名加以规范化刻不容缓。

    药名混乱十分普遍

    


    中药处方药名混乱现象十分普遍,有的同名异物,如以金钱草入药的药材就有:报春花科的过路黄、豆科的广金钱草、唇形科的活血丹、伞形科的积雪草、天胡荽、破铜钱以及旋花科的马蹄金等。以地丁入药的有:豆科的米口袋、小米口袋(药材名甜地丁)、堇菜科紫花地丁、罂粟科的布氏紫堇(苦地丁)、龙胆科的华南龙胆(广地丁)、远志科的瓜子金(竹叶地丁)等六科十多种植物。
, http://www.100md.com
    有的是同物异名,同一种药物有多种不同的名字。如甘草有美草、密甘、落草、国老、灵通、粉草、甜根子、棒草等别名;人参有人衔、鬼盖、土精、神草、黄参、血参、地精、百尺杵、孩儿参、棒槌等别名。据《中药大辞典》载,益母草有35个别名,玉竹的别名则达37个。

    药名混乱原因多

    从历史角度而言,由于文字和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药名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历史上的药品避讳,使得中药常易其名。如薯蓣的药名因避讳而一再改动,先是改薯药,后再改山药。另外汉字简化趋势中出现的减字、谐音假借、斥字和隐喻,也加剧了中药处方药名的混乱。如牛(蒡)子、(天)花粉、(淡)竹叶、牛夕(膝)、双(桑)枝、古月(胡椒)、人言(信石)、黑白丑(牵牛子)等。

    其次是地域因素的作用,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各地有各地的叫法,也给中药名称带来复杂化,如益母草,北京地区叫益母草和坤草,青海叫千层塔,四川叫血母草,甘肃叫全风赶,广东叫红花艾,云南叫透骨草等。而且在中药材的生产、采收、加工及经营等过程中,也常被赋予特色别称,如当归(秦当)、槟榔(花生)、浙贝(元宝)等。
, 百拇医药
    此外,药名混乱还与医生的个人习惯等有关。医生由于受到历史常用名、药物产区习用名、药材规格名称以及流通领域中行业简化名称、别字、同音字等不良影响,形成了使用同意、近音、谐音、别字、俗称、合并书写等不良习惯,导致中药处方药名的混乱不规范。也有的贪图简便,随意使用异体字或杜撰药名;更有甚者则故意使用一些别名、俗名或孤僻药名,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才学”,造成中药名称更为复杂混乱。

    药名混乱后果堪忧

    中药处方药名多在中药正名前冠以说明语而构成中药处方的全名。说明语多表示医生对中药饮片的产地、基原、采收季节、性状特征、炮制、新陈度等方面的要求,如北五味子、粉防己、霜桑叶、酒大黄等,而我国各地的加工传统习惯不同,执行标准不一,临床所用的炮制品已有差异,中药处方药名混乱现象更加大了这种差异,临床正确使用更加困难。比如全国除北京、天津、华北对处方中黄芪用密炙品外,其他地区多付生品,注明密炙才付密炙品。处方中若有栀子,上海、天津付生品,四川、武汉付炒制品。
, 百拇医药
    目前,在临床上由于处方药名书写不规范,处方合写、简写导致调配药品不符、中药错配现象屡有发生。比如,药名合写谷麦芽应付炒谷芽、炒麦芽,其中炒麦芽除消食健胃外,另有回乳消胀作用,若付给生麦芽(消食健胃、舒肝解郁),功效大不相同。而谷芽生用长于和中,炒用偏于消食,若炒品付生品,实际上改变了医生的处方。

    规范药名势在必行

    改变目前这种中药处方药名混乱的现象,实现中药名称的规范化,不仅有利于临床工作的开展,更好地进行学术交流,还可以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加速与国际接轨,这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药典为纲,为中药正名。药典是国家的药品法典,具有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应无条件地将《中国药典》中的药名,作为中药规范化名称。对于未入药典的中药,可成立专门机构,尽快确定全国统一的名称。

    制订全国统一的处方应付规范。目前国家尚没有处方应付的统一规定,这也是各地规定不一、处方应付混乱的原因,宜尽快制订全国统一的处方应付规范,实行处方调配应付统一化。

    加强配套建设,大力宣传规范化。通过对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名称的规范化,培养起学生的规范化意识。完善相关的配套建设,使教育、科研、临床、生产、收购、经营、宣传等不同行业都能按规范化使用中药名称。D3, 百拇医药(贡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