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学版 > 药品研究 > 药物不良反应 > 药物安全
编号:10866156
应重视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监测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7日 《中国药业》
     摘要 中药亦可导致各种不良反应,主要原因有:中药含有毒成分、服用过量、处方不当、加工不当、药材误用、配伍不当等。中药使用尤其是大剂量用药时,应掌握好用药指征和时间,方能收到良效。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应特别引起重视。

    关键词 中药不良反应;预防;监测

    世界卫生组织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是:为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的疾病,改善人的生理功能而给予正常剂量的药品所出现的任何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与治疗无关且不利于患者的中药毒副作用,是由于药物的“偏性”所致。凡药皆有“偏性”,都可引起不良反应,只是程度与发生率不同而已。

    1 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

    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1]。(1)含有毒成分:有些中药含有毒成分,如乌头碱小剂量使用具有治疗作用,剂量过大或使用不当就会引起中毒;桑寄生本无毒,但寄生在有毒植物上就会含有相应的有毒成分。(2)过量服用:有些中药不含有毒成分,但过量服用也会引起中毒,如过量服用肉桂可引起血尿。(3)处方不当:如给肝阳上亢者服用细辛、肉桂等,无疑于火上浇油。(4)加工不当:炮制不当,如经过炮制后的法半夏无毒,但生半夏却有毒;煎煮不当,一般认为煎煮时间不足可能引起毒性反应。(5)药材误用:如把香加皮当五加皮使用,就会发生洋地黄样中毒。(6)药材被污染或变质:使用受到污染或变质的中药材,可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7)给药途径不当:如将肌肉注射用的中药注射液用于静脉注射。(8)长期使用:花夹竹桃含有强心苷,长期使用会发生洋地黄样蓄积中毒反应;某些草药中所含成分长期使用可造成器质性病变,如木通类、细辛类植物中所含马兜铃酸对。肾脏的损害[2]。(9)配伍不当:有些中药相互问可发生化学反应,若配伍不当将引起不良反应,如藜芦不宜与人参等补益药同时使用;中西药之间也有配伍禁忌,如山楂、五味子、乌梅等与磺胺同用时会引起血尿。(10)中药制剂质量不好:中药注射剂质量不好,其中含有杂质、有害物质、植物蛋白等,外用制剂的辅料(如白酒、酒精、醋等)使用不当,都可引起不良反应。(11)假冒伪劣品种:可直接导致不良反应。(12)个体差异:患者年龄、性别与体质差异,也是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之一,如哺乳期妇女对许多药物反应敏感。
, 百拇医药
    2 高度重视中药用量的合理

    2.1 讲究中药用量

    中药材的用量十分讲究:同一种药,剂量不同,功效全异;主辅不同,用量悬殊;炮制方法不同,用量有别;患者病情或体质不同,用量不同;药物质量不同,用量也不同。药物流行病学研究证实,中药的不良反应大多数与大剂量或长期用药有关。

    超常剂量的用药,称为重剂,超过或等于常用量的3倍,即可称为霸药。大剂量用药可追溯至汉代医圣张仲景。若将《伤寒论》、淦匮要略》中药物用量换算为现代量(汉代1两等于现在的15.6 g),则许多药物如柴胡、麻黄、附子、细辛等的用量与霸药相近,而与《中国药典》中剂量相去甚远。但现代有人用经方、原方的原量用于临床,却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对于用量的把握,临床经验积累也很重要,如茯苓用量在20 g以下无明显利尿作用,100 g时利尿作用最强;用大黄治疗肝炎,随用药量增加而各项检查指标复常时间缩短,故可将30g作为常规剂量。
, 百拇医药
    大剂量用药,毒副作用必然随之增加,因此大剂量用药时必须注意以下原则:准、稳、少量递增。另外,恰当的煎服法常是防止药物发生毒副作用的关键。

    2.2 因势利导,合理调整药量

    及时停药,可防止药物蓄积中毒,防止药物依赖性和成瘾性的产生。及时调整药量,可减少或防止治疗后遗症的发生。对于生育年龄的妇女,根据中医传统经验,如果妊娠,应停用巴豆、牵牛、大戟、斑蝥、商陆、麝香、三棱、红花、水蛭等药物,以及含有这些药物成分的内服或外用制剂。

    3 应逐渐加大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力度[3]

    3.1 建立中药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对中药不良反应进行系统的资料收集、分析和监测,为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例如:为中医药决策部门提供较准确的中药不良反应资料及分析结果,提供新发现的或已知的中药不良反应发生频率及严重程度,为药品管理和新药审批提供技术材料;为科研人员提供新药开发及科研所需的资料,并将信息反馈至制药工业部门。通过多方配合,使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逐渐规范化和制度化。

    3.2 在中药不良反应的分析监测工作中,宜先从中成药人手。中成药组方和成分固定,对建立数据库和进一步开展成分分析、毒理研究工作较为有利,也可保证不良反应监测结果的相对准确性。待取得一定经验后,可进一步将分析监测工作扩展至中药饮片和中药注射剂。

    3.3 加强教育。可将已成熟的中药不良反应研究成果写入中医药院校教材中,从而强化中药不良反应的知识教育。

    3.4 在新药审批投产时,应当由生产单位提交不良反应监测报告,以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http://www.100md.com(雷云霞,董瑞谦,赵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