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88536
伤寒界一代宗师李培生:博极医源释伤寒 悬壶七十济苍生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10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16期(总第2269期 2006.02.10)
     【人物名片】

    李培生:湖北中医学院教授,我国著名中医学家、伤寒学家,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中国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顾问。

    从1936年开始,李培生撰写了论文、论著等80多篇(部),还多次主编《伤寒论》高等院校教材以及函授教材。其中三部伤寒学著作《柯氏伤寒论翼笺正》、《柯氏伤寒附翼笺正》、《柯氏伤寒论注疏正》是李老全面研究《伤寒论》各家的注疏,结合自己提出的“医理重于文理,文字平正通达”的研究方法,前后历时30多年完成的力作,这三部伤寒学著作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填补了中医学术的一项空白,因而,李培生被誉为伤寒界的一代宗师。

    【大家•印象】

    李培生先生今年已经92岁了,是国内年龄最大的学术抢救对象之一。他幼承家学,及长悬壶,通习典籍,善为诗文,既博极医源,又能以儒理阐发医学之秘,最终由博返约,终成大器,是为一代儒医之大家。
, 百拇医药
    论学问,在当今中医界,能与李老比肩的人并不多。北京中医药大学任应秋教授学富五车,人曰“南有吴考槃,北有任应秋”,但任老也羡慕李老的学问。据说任老有一次途经武汉,专门下车去会见李老,并说出“向往久矣,今幸识韩”的话。

    对这样一位精诚大医,记者是怀着敬畏的心情造访的。去年年底,在武汉见到李老的时候,他正在家休息。虽年近百岁,眼睛有所不便,但是李老仍然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见到有人来访,他坚持出门迎客,起身送客,并且很认真地回答每一个问题,这让作为后辈的记者非常感动。

    在伤寒论的研究上,李老可以说是创造了当代的一个里程碑,在生活中,他也很重视养生的睿智。湖北中医学院的师生经常能够在校园里看见一位耄耋老人,挟杖而行,东校门进,南校门出,每周都会到菜市场一两次,“提篮小买”,十分引人注目。这其实就是李老在做他的养生功课——运动。除此之外,李老还特别爱吃肥肉,他并不赞同别人所谓的“肥肉不利于健康”的说法,反而觉得吃肥肉可以“和气血、润肌肤”,缓解老人因为津液不足引起的便秘,还能够美容。对他来说,吃肥肉就是一种简单的享受。
, 百拇医药
    【人生画卷】

    师从百家,博采众长

    1914年1月,李培生出生于湖北汉阳县一个中医世家,他的父亲曾是前清的一位秀才,通晓诗文。受家庭的熏陶,李培生立志行医。父亲是他的第一位师父,在教授他医学典籍的同时,亦旁及各科,这使得李培生有了深厚的儒学修养,也为他以后全面研究伤寒学打下了基础。15岁时,李培生已经能随父外出应诊。16岁那年,父亲因病逝世,李培生遂独自悬壶于汉阳县一带,开始了他漫长的行医生涯。

    李培生认为,要做一名好医生,必须多闻博识、精通医理,但他觉得自己才疏学浅,因而广觅良师。恰好当时的名医恽铁樵在上海开办了一所中医学校,招收函授弟子,李培生得知之后立刻报名学习。恽铁樵有两子因为感染伤寒而殒命,因此拜伤寒名家汪莲石为师,最后成为一代名医。受恽铁樵先生的影响,再加上上世纪30年代人民生活疾苦,一旦遇上疫病流行,不少人因此丢掉性命,甚至出现尸骨横陈、新坟累旧冢的情形,促使李培生选择了“伤寒”进行研究。
, http://www.100md.com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武汉战火纷飞,李培生不得已回乡避难,在汉阳官桥李家集一带行医。有一年冬天,附近福兴杂货店老板的岳父咳喘旧病复发,用方无数,病情仍然反复不定。李培生前去诊治,改前方疏肺化痰之剂为温肾益阳固本之法,用药五剂之后,病人的病情大为好转,杂货店老板大谢不已。不过,李培生却发现,药方对证,病人按理应该痊愈才对,但是病人在稍稍活动后仍然是喘息不已,体力不支,这让他甚感疑惑。正好李家集上的仁育堂药店有一位老中医,行医几十年,虽然名声不旺,不过经验老到。李培生于是持方前去请教,老中医见他虚心谨慎,欣然指点,建议多加一味理气平喘的沉香,李培生听从了他的意见,在方中加入沉香,最终病人痊愈。那时未到而立之年的李培生已经小有名气,但他仍能虚心诚恳地求教于同道,这件事成为当时盛传的一段佳话。

    博极医源独重伤寒

    除了广觅良师、虚心求教之外,李培生还博采众长,饱读各家医书。青少年时代的李培生,白天外出应诊,聊以谋生,晚间则挑灯夜读,手不释卷。家中的书读完了,他就借书读,借的书读完了,他就到武昌的湖北省图书馆阅读或抄写。有时候为得到一本重要的书籍,他就写信到上海等地求购,遇到珍善本医书,他总是不惜重金购买。
, 百拇医药
    李培生认为要有所选择地来读各家书籍,他把医书分为“反复读、重点读、精读”等类。对于《素问》、《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之类的基本书籍,李培生认为是要反复熟读的,即便从医多年仍应不时拿出来再读。明清八大家的临床书籍,理论和临床实践兼而有之,属重点学习的一类。金元四大家的医学著作以及《千金要方》等名著,博大精深,则应该在学好中医基础之后,再反复深入研究。这些书籍,都是李老案上的常备之物,记者在采访时看到,这些厚厚的书籍虽然显得有点破旧,但是一尘不染。

    书虽然读得多,但李培生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有自己独到的见地,这一点,从他对伤寒学的研究上就可以看出来。对伤寒学的注疏有数百家,但是李培生认为,清代柯韵伯的心思独高,手眼犹细,其中许多精辟的观点发前人所未发,虽然文字有些偏激、晦涩,文理难明,但是细细研究,又颇有见地,因而李培生选择了柯氏的《伤寒来苏集》进行研究。

    李老坚持“医理重于文理,文字平正通达”的治学思想,力求用平实的语言来解释柯氏伤寒论,对于其中与事实不相符的一些内容,他又能大胆地总结自己的经验去改正,最终完成了《柯氏伤寒论翼笺正》、《柯氏伤寒附翼笺正》、《柯氏伤寒论注疏正》这三部伤寒学著作,也正是这三部著作,助他登上了当代研究《伤寒论》的顶峰。
, 百拇医药
    李老还多次主编《伤寒论》教材。据说有一次在《伤寒论》教材编写讨论会上,有人问到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中潦水应该如何解释时,李老随即回答,《诗•大雅•洞酌》中云“洞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溉”,《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土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之句,《本草纲目》亦有“降注雨水为之潦,又淫雨为潦”。因此,“潦水”即地面流动的雨水。李老对典籍中的语句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对《伤寒论》的解释又有理有据,令在座的同行不得不自叹弗如。

    仁者爱人普救含灵

    李老常常教导他的学生要多读《论语》,因为他认为《论语》中“仁者爱人”的思想,是为医者必不可少的职业素质。其实这种思想,在李老76载的悬壶生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李老年轻的时候,在汉阳行医多年,名声日著,院子里经常停满了轿子和黄包车。李老笑着形容是门庭若市,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富甲一方,这一方面与战乱有关,另一方面,则与李老的仁心有关。
, http://www.100md.com
    有一年,汉阳一位妇女患上了血崩之证,气血大伤,病症凶险,李培生前去诊治,但是开出处方后,病人却因为家境拮据没钱买药。李培生目睹此状,不仅分文不收,而且倾囊相助,病人一家感激涕零。其实,在李老7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这样的事又岂止一桩。李老说,他的家训是“简、便、效、廉”,并不追求经济利益,“就算是积善行德吧”。

    去年年中,李老曾经不小心摔伤,但在10月份记者拜访的时候却得知,他已经重上门诊,而且每周3个门诊日并没有因此减少。医院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每天限量挂号10个,但在早上开始挂号的时候,排队等候的病人往往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因而年逾九旬的李老现在每天接诊的病人还是多达三四十人,有时看完病人就到了下午五六点钟,但李老总是抱着“能多看就多看,病人远道而来很辛苦”的仁心,从未有过任何怨言。

    现在李老的子孙中,又有6人从事中医,对于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风雨的李老来说,这是他最欣慰的事情了。

    医药经济报2006年 医院周刊第5期, http://www.100md.com(魏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