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 儿童心理
编号:10991404
专家:咋让孩子心理更健康?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10日 华商网-新文化报
专家:咋让孩子心理更健康?

     在社会法制论坛上,省政协委员纷纷支招

    在社会法制论坛上,省政协委员、团省委副书记李晓杰带给大家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至少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在15岁至34岁的青少年死亡人群中,有26.4%为自杀。 另外,2005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较前一年又上升了19.1个百分点。使青少年心理保持健康不仅仅能让他们健康成长、发展,对社会秩序稳定也很重要。解析“新语言”和孩子沟通

    “O了!”、“美眉!”“粉丝!”生活中常有这些词从青少年嘴里溜出来,家长听不清,也搞不懂。“语言代沟已逐渐上升为家长和青少年交流的第一大障碍。”李晓杰说,有一次他到长春市一所知名小学座谈,一个三年级的男孩问她,你会唱《流星雨》吗?这成了男孩与她沟通的通行证。现实中这样的词语是小学生的一种常态语言,有人称为“新语言”。

    仔细分析,这是小学生生活环境、崇尚心理、年龄特点在语言中的一种反映,如果不去理解,不去解读,就不能进入孩子们的语言世界,就谈不上与孩子沟通,更谈不上对他们的成长进行引导。

    委员支招:要正视和关注“新语言”现象,就要客观分析其产生的背景,从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角度研究,分析其时代特征,这样才能和青少年在共同的话语空间交流,进而对他们引导。要增加青少年心理咨询途径

    “现在,很多学校都设了心理咨询站,但学生大多不愿去。因为他们觉得在那面对的是老师,相反会造成他们的心理压力。”李晓杰提到,中国目前有3.67亿18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而真正从事儿童精神科工作的医生不到300名。美国人口是我国的1/5,儿童精神科医生却是我们的20倍。同样,教师上网人数只占网民总数的5%,可以想象,与大量活跃在网络空间的青少年相比,教师如何与学生顺利沟通。

    委员支招:可以探索设立社区心理咨询站,开通心理热线,通过这些方式对学生问题集中研究,集中解答,有效缓解儿童精神科专业人员少和青少年需求多的矛盾,同时也让咨询者“卸”下心理负担。让健康信息占领青少年网络

    媒体的迅速发展对青少年的心理也有一定影响。“以前由于传媒不发达,从信息发生到青少年了解要经历一个‘过滤’过程。在这期间,大人们会一层层解析,对消极因素进行化解。如今信息传递太快,大人和青少年基本上同一时间接触信息,没有了过滤与缓冲,信息中所有的好的坏的东西,他们一股脑儿全接收了。”

    委员支招:要转变思维,有能力去预测“地震”,做好“震前”准备。完善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法律,把保护延伸到互联网;要占领阵地,创办有特色的青少年网站,推出健康的青少年喜欢的影视作品;要编辑家长手册,指导青少年网上行为。,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