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内科
编号:10922506
张琪教授治疗血证经验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1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489期
     全国名老中医、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张琪教授从事内科急危重症研究多年,以疗效显著闻名于杏林。笔者有幸随师伺诊,与其博大精深中觅得一鳞半爪,现将其治疗血证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张老经过大量临床发现,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经气运行以下行为顺,若阳明热盛,导致其气上逆,气为血之帅,则可以引起血随气而上行,溢出脉外,发为吐血,衄血,甚则如泉涌,用一般止血药往往效果一般,而且往往经常复发。生大黄苦寒泄热降逆,能使邪热除,逆气降,而血归其经。《金匮要略》中泻心汤,大黄与黄连、黄芩合用,即以大黄为主药,直入阳明之府,降逆清热。临床常见因郁怒伤肝,肝气拂郁夹胃气上冲,出现吐血衄血,则以代赭石为首选药物,李时珍谓“代赭石乃肝与心包络二经血分药。”张锡纯谓“赭石能凉血止血。”张老治疗吐血衄血,属血热妄行夹有气逆上冲者,则配伍清热凉血之品,如生地、焦栀子、丹皮、侧柏叶、白茅根等;如见胸胁痛,肝郁气滞,可加郁金、降香、栝楼、青皮之类,气顺则血自归经,纯用止血药则不能取效。

    张老曾治一衄血女病人,因情志刺激突然鼻衄,出血量多,颜色红赤,经五官科、内科多方会诊,无明确诊断,用肾上腺素棉球堵塞压迫则出血可止,棉球去掉则出血如涌泉不止,用中医药各种止血药疗效均不明显。自述头面每有烘热感即出血,脉象弦而有力,舌尖赤,苔白少津,辨证为肝胆夹胃热上冲,治以重镇寒凉清熟。处方,生代赭石30g(单包),夏枯草25g,栀子15g,生地20g,丹皮15g,侧柏叶30g,白茅根30g,小蓟25g,大黄10g,黄芩15g,甘草15g,水煎服。服药3剂,血止,又服3剂,头面烘热感大减,舌色转为淡红,继以清热养阴之剂调理而愈。

    再如对于血尿的治疗,张老在长期实践中体会到,血尿病因病机甚多,以尿血为急性表现求治于中医者,临床辨证大多为湿热瘀血阻滞于下焦,凡辨证为邪热蕴藉,迫血妄行,血溢脉外者,张老必用大黄与桃仁泻热化瘀止血。大黄为泄热止血良药,凡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泌尿系感染,见舌质红或红紫,脉滑数或数而有力,小便短赤,无论肉眼血尿或者是镜下血尿,屡用屡验,应用此方的基本要点在于“瘀热互结”,但是大黄用量宜小,以5~l0g为宜,防止用量过多,出现腹泻,大黄不仅止血,而且有清热利水之功效,八正散中加入大黄5g,治疗热淋往往事半功倍。另外张老善用白花蛇舌草以清热解毒,消痈散瘀,利水通淋,一般用量为50g。

    张老曾治一尿血病人,因3日前饮酒后又感受寒湿,突然寒战高热,肉眼血尿,西医诊为急性泌尿系感染,静滴抗生素无明显效果,体温持续39℃以上,求治于中医。病人尿色如浓茶,舌红苔淡黄而干,脉滑数而有力,辨证为外感寒湿,入里化热,热入膀胱及血络,治以疏风清热,利湿解毒,处方:柴胡20g,生石膏50g,白花蛇舌草50g,金银花50g,连翘20g,蒲公英30g,瞿麦20g,大黄5g,桃仁l0g,生地20g,玄参20g,甘草l0g,水煎服。服药3剂,体温降至38℃左右,又服3剂,体温正常,尿常规红细胞3~5/HP白细胞10~15/HP,舌苔转润,改用益气养阴清热之剂善后而愈。, http://www.100md.com(孙元莹 王暴魁 姜德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