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药文化引进《中药学》课堂教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院校的骨干学科,也是中医药各专业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中药学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介绍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炮制、药性、配伍、使用禁忌、剂量、用法等,其中药性理论是核心内容。各论按功效进行分类,分别介绍药物的来源、药性(性味、归经、毒性等)、功效、应用等。
目前,各高等中医院校使用的《中药学》教材,都是以性味、归经、主治、功用等为体例进行编排,教师的课堂教学也紧扣教材,以此为基本模式。教学当中,采用分类教学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数中,按中药的临床使用率分为一、二、三级药,并重点介绍一级药。这是目前中药学教学的基本模式。作为基础课,中药学的开设时间很早,大多在大学一年级开设,此时,学生们正处于医学知识的奠基阶段,中医药方面的相关基础知识还比较薄弱,知识结构的大体框架并未完全建立,这给中药学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方法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如果完全按照大纲体例进行讲解,难免枯燥,落入俗套;而过多地讲述药物配伍、临床应用,一是在有限的知识积累下,使学生难以消化吸收,事倍功半,二是有悖于中药学的教学目的,有将中药学讲成方剂学或内科学之嫌。对于大多数初次接触中药学的学生们来讲,在明确这一学科的重要地位后,学习的自觉性都很高,教师在课堂讲授中,也能恰当地使用授课技巧,在讲透基本知识的同时,讲活讲妙,使课堂气氛活跃,内容生动精彩、趣味横生。这正是中药学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中药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组成部分和追求目标。
, http://www.100md.com
引入中药文化的可行性
众所周知,中国医药学源远流长,内容浩博,其中中药的发现和应用以及中药学的产生、发展,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实践过程。随着历史的递嬗、社会和文化的演进、生产力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们的用药知识和经验愈见丰富,记录和传播中药知识的方式由最初的“识识相因”、“师学相承”、“口耳相传”发展到文字记载。其间,流传了许多名医用药佳话、老药妙用新话、文人吟咏诗话、中药变迁史话、古今轶事趣话、民间传说神话等。其内容丰富,涉及广博,以诗文传记、典故异闻等多种形式的文字记载,传播药物效用、经验教训;以药学、史学、文学、医学融于一炉,学术性、艺术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集于一体的特殊形式,诗文并茂,雅俗共赏,为防病治病,保健延年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内容之一。如果将此内容合理应用于中药学课堂教学,将为教学增色许多,不但使学生们轻松地学习医学基础知识,还可使他们在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 百拇医药
引入中药文化的方法与尺度
中药文化的引入方法很多,在课堂教学中,要经过精心设计,或作为开场,或作为结语,或从中间引入。可采取提问式、自问自答式、讲述式、幽默式、吟诗作赋式等,也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或作为选修课集中介绍。比如,在介绍发散风热药菊花时,可先朗诵一首清代郑板桥的诗句“南阳菊水多耆旧,此是延年一种花,八十老人勤采啜,定教霜鬓变成鸦”,自然引出菊花,诗中“此是延年一种花”,带出了古时菊花的雅称“延寿客”,然后介绍菊花的出处《神农本草经》,在《本经》中,菊花即为上品。这种开场引入的教学法,要比今天我们讲“发散风热药菊花”的开场精彩许多。我们的体会一是将文化部分的内容定位在点缀、技巧、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听课注意力上,点到为止。二是除作为正式讲授内容编排进课堂教学外,还可作为预备讲授内容,视课堂听讲效果而定。如果某一时段课堂气氛松懈,部分同学注意力不集中或长时间听课感到疲劳、内容确实相对枯燥时,适时抛出,可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三是有些内容应作为中药传统文化的必知内容,在教学中恰当引用,循循善诱,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如在介绍白芍时,可由“白芍飞上天、木通不见边、陈皮一条线、半夏鱼鳞片、肉桂薄肚片、黄柏骨牌片、甘草柳叶片、桂枝瓜子片、川芎蝴蝶双飞片”的民间赞誉引出中国著名的药都——樟树,因为自古就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樟树药都的重要特点是中药饮片的加工精美,历史上形成了有名的“樟树帮”,其药工切出的药片“薄如纸,吹得起,断面齐,造型美”,具有相当的饮片水平和质量工艺。其中的文化内容也饶有趣味。
实践证明,在《中药学》课堂教学中,无论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还是传统的板书式讲授,如果适当引入中药文化的内容,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师的亲和力与人气,还能在传承文化中继承创新,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史,在开拓学生的视野中,使其体味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百拇医药(邵文彬 朱丽红 陕西中医学院)
目前,各高等中医院校使用的《中药学》教材,都是以性味、归经、主治、功用等为体例进行编排,教师的课堂教学也紧扣教材,以此为基本模式。教学当中,采用分类教学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数中,按中药的临床使用率分为一、二、三级药,并重点介绍一级药。这是目前中药学教学的基本模式。作为基础课,中药学的开设时间很早,大多在大学一年级开设,此时,学生们正处于医学知识的奠基阶段,中医药方面的相关基础知识还比较薄弱,知识结构的大体框架并未完全建立,这给中药学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方法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如果完全按照大纲体例进行讲解,难免枯燥,落入俗套;而过多地讲述药物配伍、临床应用,一是在有限的知识积累下,使学生难以消化吸收,事倍功半,二是有悖于中药学的教学目的,有将中药学讲成方剂学或内科学之嫌。对于大多数初次接触中药学的学生们来讲,在明确这一学科的重要地位后,学习的自觉性都很高,教师在课堂讲授中,也能恰当地使用授课技巧,在讲透基本知识的同时,讲活讲妙,使课堂气氛活跃,内容生动精彩、趣味横生。这正是中药学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中药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组成部分和追求目标。
, http://www.100md.com
引入中药文化的可行性
众所周知,中国医药学源远流长,内容浩博,其中中药的发现和应用以及中药学的产生、发展,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实践过程。随着历史的递嬗、社会和文化的演进、生产力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们的用药知识和经验愈见丰富,记录和传播中药知识的方式由最初的“识识相因”、“师学相承”、“口耳相传”发展到文字记载。其间,流传了许多名医用药佳话、老药妙用新话、文人吟咏诗话、中药变迁史话、古今轶事趣话、民间传说神话等。其内容丰富,涉及广博,以诗文传记、典故异闻等多种形式的文字记载,传播药物效用、经验教训;以药学、史学、文学、医学融于一炉,学术性、艺术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集于一体的特殊形式,诗文并茂,雅俗共赏,为防病治病,保健延年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内容之一。如果将此内容合理应用于中药学课堂教学,将为教学增色许多,不但使学生们轻松地学习医学基础知识,还可使他们在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 百拇医药
引入中药文化的方法与尺度
中药文化的引入方法很多,在课堂教学中,要经过精心设计,或作为开场,或作为结语,或从中间引入。可采取提问式、自问自答式、讲述式、幽默式、吟诗作赋式等,也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或作为选修课集中介绍。比如,在介绍发散风热药菊花时,可先朗诵一首清代郑板桥的诗句“南阳菊水多耆旧,此是延年一种花,八十老人勤采啜,定教霜鬓变成鸦”,自然引出菊花,诗中“此是延年一种花”,带出了古时菊花的雅称“延寿客”,然后介绍菊花的出处《神农本草经》,在《本经》中,菊花即为上品。这种开场引入的教学法,要比今天我们讲“发散风热药菊花”的开场精彩许多。我们的体会一是将文化部分的内容定位在点缀、技巧、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听课注意力上,点到为止。二是除作为正式讲授内容编排进课堂教学外,还可作为预备讲授内容,视课堂听讲效果而定。如果某一时段课堂气氛松懈,部分同学注意力不集中或长时间听课感到疲劳、内容确实相对枯燥时,适时抛出,可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三是有些内容应作为中药传统文化的必知内容,在教学中恰当引用,循循善诱,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如在介绍白芍时,可由“白芍飞上天、木通不见边、陈皮一条线、半夏鱼鳞片、肉桂薄肚片、黄柏骨牌片、甘草柳叶片、桂枝瓜子片、川芎蝴蝶双飞片”的民间赞誉引出中国著名的药都——樟树,因为自古就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樟树药都的重要特点是中药饮片的加工精美,历史上形成了有名的“樟树帮”,其药工切出的药片“薄如纸,吹得起,断面齐,造型美”,具有相当的饮片水平和质量工艺。其中的文化内容也饶有趣味。
实践证明,在《中药学》课堂教学中,无论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还是传统的板书式讲授,如果适当引入中药文化的内容,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师的亲和力与人气,还能在传承文化中继承创新,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史,在开拓学生的视野中,使其体味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百拇医药(邵文彬 朱丽红 陕西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