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其它各类 > 更多文献 > 正文
编号:10914243
印楝育苗与造林技术.pdf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23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35KB,3页)。

    

    广西农业科学 2 0 0 4年第 3 5卷第4期 ·3 27·

    印 楝 育 苗 与 造 林 技 术

    方幸福

    ( 云南省元江县营林站, 元江 6 5 3 3 0 0 )

    摘 要 : 自1 9 9 6年以来对 印楝种子贮藏期、 育苗方式与造林成活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 结果表明, 新鲜种子活力高,贮藏期l O d内发芽率达9 2 . 3 , 撒播 、 点播 的发芽率在9 o 以上, 大面积干热河谷造林成活率在8 6 以上 ; 印楝在干

    热河谷地区育苗生理性病害发生少 , 生长迅速 , 造林优势十分明显 , 可作为干热河谷地区植被恢复的先锋树种。

    关键词: 印楝 ; 育苗 ; 造林

    中图分类号 : S 7 9 2 . 3 3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l O O 2 —8 l 6 l ( 2 0 0 4 ) O 4 一O 3 2 7 一O 3

    印楝( Az a d i r a c h t a I n d i c a A.j U S S ) 属楝科、 常绿

    乔木、 速生、 耐旱、 抗逆性强, 是适于热区种植的先锋

    树种, 云南树木图志记栽 , 它具有优 良的材质和良好

    的药用价值 , 发展潜力巨大, 被云南省政府列为林业

    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树种之一, 市场前景广阔。 本人从

    1 9 9 6年起开始对印楝育苗 、 造林进行探索 , 总结出

    印楝从育苗到造林适合元江干热河谷造林的技术措

    施 。

    我县很多造林地处于干热河谷区, 气候炎热干

    燥, 给营造林带来相当困难。为了选优 , 保证造林成

    功, 多年来对外来树种和乡土树种进行对比试验, 证

    明印楝树种在干热河谷区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有较

    高的经济价值和推广价值。

    1 印楝苗的培育

    1 . 1 育苗地选择

    育苗地在玉溪市热区种苗基地内的元江县城西

    南方向, 海拔 3 9 0 ~4 4 0 m, 年平均气温 1 7 ~2 3 . 7 ℃,全年无霜, 年降雨量约 6 6 0 mm, 土壤为山地红壤和

    沙壤土 , p H值 5 . 5 ~7 . 5 , 交通方便 , 地形开阔, 阳光

    充足 , 水源丰富, 排灌方便 。

    1 . 2 有性繁殖

    1 . 2 . 1 种子生命力的测定 。印楝种子内含油脂较

    多, 不易贮藏 。 长时间贮藏的种子可采用碘液染色法

    来测定其生命力。

    印楝种子多数从外地调入 , 相当一部分种子保

    存期都较长 , 一般情况下 , 贮藏期与发芽率呈现负相

    收稿日期 : 2 0 0 4 — 0 4一 l 2

    作者简介: 方幸福 , 男, 云南元江人 , 助理工程师, 主要从事营

    林工作 。

    关关系( 见表 1 ) , 为保证种子有较高的发芽率, 生产

    上最好能现采现播。对于外地调入或贮藏期较长的

    种子, 必须对种子进行生活力的鉴定和发芽试验, 确

    定种子能否正常使用 , 也便于计算用种量。

    表 l 不同贮藏期的种子发芽情况

    1 . 2 . 2 撒播。 撒播前, 育苗地要经过精耕细作 , 清

    除杂物, 施足底肥。底肥以有机肥为主, 拌入适量的

    呋喃丹或8 8 8粉进行土壤处理以防治地下害虫。平

    整后按畦宽 1 . 0 ~1 . 3 m作苗床, 苗床的长短或带形

    走 向因地势而定, 排水沟深度一般宽 l O c m、 深 5 ~

    l O c m。播种前泡种4 8 h后把种子均匀地撒在苗床上

    再覆土, 覆土厚度不超过种子直径的 1 ~2倍 , 播种

    量根据种子的贮藏时间, 按每 r n 控制在发芽数8 0 0

    ~

    1 5 0 0苗。当胚芽露出地面绽开后进行移苗假植到

    营养袋中精心管护 , 直到第二年雨季出圃造林。

    1 . 2 . 3 点播。选肥沃的壤土, 经细碎后拌人1 0 ~

    2 0 9 6 风干粉碎过的塘泥或 5 ~1 0 9 6 的有机肥作为

    营养土后装袋 , 育苗用营养袋规格为 1 6 c m×2 2 c m

    高压双面6丝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5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