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其它各类 > 更多文献 > 正文
编号:10914234
印楝叶解剖结构与抗旱性关系初步研究.pdf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23日
第1页
第4页

    参见附件(204KB,6页)。

    

    蠹 ∞ h ¨ “ ∞

    文 章 编 号 {1 0 0 1 — 1 49 8( 2 0 0 ]) 0 4 - 0 4 3 5 — 0 6

    印楝叶解剖结构与抗旱性关系初步研究

    廖 声熙 ,刘 娟 ,和 菊 ,张燕平 ,赖 永祺

    ( 中 吕林 业科 学研究 皖 资探 昆虫 研究 所 , 云南 昆 明 6 5 0 2 1 6 )

    摘要 :对印檩叶解剖结构的观察和分析 , 研究发现印檩叶具早生结构特征 : a )较厚的角质层 ) 有

    大 量贮 水 细 胞 } c ) 栅 栏组 织 发 达 , 初 步具 有 双 栅 叶 特 征 } d ) 叶 组 织 细胞 排列 紧 密 , 栅 栏 组 织 细 胞 密

    度 大} e ) 维管系统发达 , 具维管束鞘 的伸展区 ; f ) 表皮层 寝厚 , 气孔密集 } g ) 音 晶细胞分布广 , 数量

    多 。从 解 剖学 的 角 度证 实 印檩 是 一 种抗 早植 物 . 适宜 于 我 国干 热 河 谷地 区生 长 。

    关 键 词 :印檩 i叶 片 ;解剖 结 构 }抗 早性

    中 圈分 类 号 :7 1 8 . 47 文献 标识 码 :A

    印楝 ( Az a d i r a c h t a i n d i c a A. J u s s ) 属 楝 科 ( Me l i a c e a e ) 常 绿 乔 术 , 原 产 于 印 度 、 缅 甸 次 大

    陆, 是热带亚热带 干热地区优良的造林树种。印楝作为国际上公认 的最有潜力的杀虫植物 , 以

    其作用范 围广、 杀虫效果显著 、 生物活性物质含量高和易提取等特点受到全世界的普遍重视。

    印楝在我 国无 自然分布 , 1 9 8 6年赵善欢教授首次引入我国海南岛种植 , 1 9 9 5年中国林科 院资

    源 昆虫所从印度引入印楝 于云南省干热河谷 地区栽种并获成功。至今, 我国已栽 培印楝近

    1 0 0 0 h m , 育苗 2 0 0 0多万 株 , 发展 十分迅猛 _ 】 ] 。 干 热河谷 地 区是 我 国三大造林 困难地 区之一 ,该地区干热少水 , 树木生长困难, 印楝在当地的生长表现十分优异, 造林成活率近 1 o o , 4年

    生印楝树 高达 7 m。近年来 , 多 国研究人员 对印楝进 行 了大量 的研 究 , 但从 叶片解 剖结 构方 面

    探讨其抗旱 机理 的研究极 少 , 本 文对 印楝 叶 的旱 生结构进 行初 步解剖分析 , 旨在为 印楝 的高抗

    旱 性种游选 择 和干热地 区栽培 印楝 提供指标 和依 据 。

    1 印楝的生境条件

    印楝 是典 型 的热带树 种 , 适 生 区海 拔 O ~ 1 5 0 0 m, 年均 温 2 1 ~ 2 3。 C, 年雨量 4 O O ~1 5 0 0

    mm。在南亚、 东南亚、 非洲、 澳大利亚、 南美洲的许多地区都有分布和栽培 。印楝极度耐旱 , 能

    忍 耐长达 7 ~8个月 的连续 干旱 。对土壤 要求不严 格 , 耐瘠 薄 , 土壤 p H 5 . 9 ~i 0 , 不耐 霜冻 、 盐

    碱 和水淹 。 印楝 引种 试验林 地 , 年均气温 2 3 . 8。 C, 最冷 月均温 1 5 . 3。 C, 最热月 均温 2 9 . 4 C, 极

    端最高温 4 2 . 3。 c, 极端最低温一0 . 1。 c, 活动积温 8 6 8 7。 C, 年均降水量 7 8 1 mm, 蒸发量高达

    3 0 0 0 mm, 海拔 4 3 0 m, 昼夜温差不大, 终年无霜。

    2 材 料 与方 法

    研 究材 料取 自中国林科 院资源昆虫所 1 9 9 5年引入的印楝种源试验林 ( 本所元 江试 验

    收 藕 日期 -Z o o o - I 2 — 1 5

    基 金项 目 :云南 省 自然科 学基 金资 助项 目( 2 f f o o Co o Z 7 Q) 部分 内容

    作者筒弁 :廖声熙( 1 9 7 3 一 ) . 男 , 贵州摹平^. 助理研究员.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 卷

    站) 。 选定 4年生、 长势中等印楝树, 采东面树冠中部复叶的小叶, 剪取小叶中部叶脉两侧 1 c m

    X1 c m 大小的部分叶片, 用 F AA固定, 石蜡制片 , 切片厚度约 1 0 m, 切片方法分为横切、 纵

    切和垂直斜切 3种 ( 垂直斜切所显数据和图片均加 以特别注明) , 番红. 固绿对染 , 制成永久制

    片 , Ol y mp u s B H一 2显微镜观察并选典型结构拍照, 所有测量数据均为 2 o个视野的平均值。

    3 结果 与分析

    3 . 1 印楝 叶的形 态特征

    印楝叶为一回羽状复叶 , 互生 , 2 0 ~4 0 c m 长; 小叶薄革质有光泽 , 披针形, 绿色至深绿色 ,长 3 ~ 8 c m, 边缘 具 粗锯齿 至基 部 具缘 收缩成楔 状 , 短 柄 ; 叶脉 为羽状 同脉 , 中脉 明显 , 大小 脉

    错综分枝 , 彼此交织。印楝叶成簇着生在枝条的顶端 , 可以互相遮蔽, 减少蒸腾, 降低叶温 。

    3 . 2 印楝 叶的解 剖结构 特征

    3 . 2 . 1 表 皮厦 其 附属 物 包 括表皮 、 角质 层 、 气孔 、 表 皮毛等 。结台 R. F a r o o q u i 于 1 9 8 1年

    对印楝叶表皮的研究 , 观察到了印楝叶表皮 由 1层细胞构成 , 少见 2层, 排列整齐 , 近似扁平方

    形或扁圆形, 外壁平整 , 互相嵌台 , 紧密相连, 没有问隙( 图版 I - 1 ) 表皮细胞细胞壁较平直, 上 、下表皮细胞沿脉方面排列使叶脉和网眼界限清楚, 叶脉部分上、 下表皮细胞轻微伸长口 ] ( 图版

    I I 一 1)。

    表 皮细胞上皮 的角 质层 厚 约 3 . 2 ~4 . 0 m( 图版 I 一 2 ) 。据 刘家琼 等[ 3 ] 的研 究结果 , 中生植

    物 角质层厚 2 . 9 m, 印楝 叶 的角质 层发育 比中生植物强烈 。厚 的角质层 可 以有效 防止蒸 腾 失

    水 , 是反 映植物抗 旱能 力 的一 个重要 指标 , 另 外坚 硬 的角质 层 除有保水 作 用外 , 还 有机械 支 撑

    作用 , 使植株在水分供应不足时, 不会立即萎蔫 ]

    气 孔平 置或下陷 ( 图版 I 一 3 ) , 由两个 肾形 的保卫 细胞 组 成 , 开 放时几乎 成圆形 。 印楝叶上 表

    皮气孔数较少 , 只在近叶脉和叶脉上部有少量分布 , 下表皮在脉问网眼部分气孔异乎寻常的密

    集 , 以致有时两气孔之问仅仅间隔 1个细胞( 图版 I 一 4 ) , 气孔密度达到 3 8 0 ~4 9 3个 · mm ( 平

    均 4 3 4个 · mm ) , 较 高 的气 孔密度意 味着较高 的净光台作 用率 。气孔室较小 , 也 有的深人 海

    绵组 织 中部 ( 图版 I 一 5 ) 气孔 长 2 2 . 2 m, 宽 1 9 . 3 m, 张开 时气 孔 面积 ( 含保卫 细胞 面积) 占叶

    表面积 1 4 . 7 , 在全部 气孔 完全张开 时 , 气孔 口总面 积 占叶 下表 皮 面积 的 3 . 4 ( 图版I l l 一 1 ) 。

    叶的上 、 下表皮能观察到多细胞组成的单列表皮毛, 在叶脉上分布得更普遍 。表皮毛底部

    细胞具厚 的细胞壁, 表皮毛产生于这个细胞的中央, 表皮毛呈厚壁锥形至到钝形顶端 , 被非常

    细的横厢壁分成 2 ~3个细胞 ] 。一般认为表皮毛的作用是反射较多的阳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4KB,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