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其它各类 > 更多文献 > 正文
编号:10914259
印楝种源间抗寒能力比较研究.pdf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23日
第1页
第5页

    参见附件(230KB,6页)。

    

    林业 科 学 研 究 2 O O 4 , 1 7 ( 2 ) : 1 7 2~ 1 7 7

    Fo r e s t Re a e a r c h

    文章编号: 1 0 0 1 . 1 4 9 8 [ 2 0 0 4 } 0 2 - 0 1 7 2 . 0 6

    印楝种源间抗寒能力比较研究

    廖声熙,张春华,李 立,李文良,赵培仙 ( 1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 . 云南 昆明 6 5 0 2 2 4 ;

    2 . 云南省元谋县林业局, 云南 元谋 6 5 1 3 0 0 )

    摘要: 通过组织褐变法、 膜脂脂肪酸含量分析和电导法配合 L o g i s t i c 方程求拐点温度的方法, 对引种的

    4 个种源抗寒力进行研究评价。结果表明: ( 1 ) 印楝是一种不耐寒的植物, 0℃以下的短暂低温可对其

    嫩叶造成伤害, 低于 一1℃保持 1 h即可造成部分幼苗死亡; ( 2 ) 印楝种源间抗寒能力差异不显著; ( 3 )

    叶膜脂脂肪酸组成含量与抗寒力大小无明显相关关系; ( 4 ) 印楝 4种源半致死温度分别为 一1 . 6 5 1 、一

    1 . 6 7 5 、 一1 . 7 5 0 、 一1 . 6 8 2℃。根据上述试验研究和冷冻处理实验结果 , 4个印楝种源抗寒力大小排

    序为 I N D 9 5 0 0 3 >I N D 9 5 0 0 4 >I N D 9 5 0 0 1 >I N D 9 5 0 0 2 , 在我国有低温寒害的地区引种印楝应该慎重, 在轻

    霜地区可选择抗寒力稍强的I N 1 3 9 5 0 0 3 种源先行试验性引种。

    关键词: 印楝; 种源; 抗寒力; 干热河谷

    中图分类号: 7 2 2 . 7 文献标识码: A

    印楝( A z a d r a c h t a n d c a A . J u s s ) 属楝科( Me l e a c e a ) 植物, 自然分布于南亚次大陆的热带亚热

    带地区, 耐旱耐瘠薄, 但对霜冻敏感。它用途广泛, 种子提取物印楝素( A z a d i r a c h f i n ) 可杀灭 8

    目2 0 0余种昆虫及多种线虫、 螨虫, 为当今最有潜力的生物农药最佳原料n j 。近年来, 我国从

    印度、 缅甸、 泰国、 多哥等国引种印楝的多个种源, 在我国西南干热河谷地区试种, 生长良好, 造

    林 3~4 a 开花结实, 种子印楝素含量较高拉 一 。目前, 印楝在我国的栽培面积迅速扩大, 遍及云

    南、 广东、 海南等 4省 3 O余县, 以云南省面积最大。1 9 9 9年, 云南省大部分地区遭遇几十年一

    遇的低温寒害, 干热河谷区也不能幸免, 印楝普遍遭受寒害, 严重的成片全株死亡。根据区域

    性引种试验结果, 低温成为扩大印楝引种栽培区域的主要限制性因子。因此, 印楝的抗寒性研

    究, 特别是印楝种源间抗寒能力差异性的比较, 是今后发展印楝产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印楝

    成功引种和发挥出应有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 评价植物抗寒性大多数采用细胞外渗电导法、 褐变观察法和恢复生长法等常用方

    法。研究证明, 膜系统是植物遭受低温伤害和抵抗低温伤害的关键结构, 低温对膜的伤害可以

    导致电解质透出率增加, 并明显地先于外部形态的变化, 可作为抗寒性或冻害鉴定的生理指

    标L 3 一 J 。电导法是基于这一原理产生的一种测定方法, 即对植物组织采用人工低温处理后, 测

    定组织的电解质透出率。另外, 在植物细胞膜中, 脂肪酸配比在不同植物的同一部分和在不同

    环境条件下生长的同种植物中都会有很大的差异, 这就造成了不同抗寒能力的植物脂肪酸总

    收稿 日期 :2 0 0 3 4 ) 6 - 1 2

    基金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z o o o o x ) 2 V Q ) 、 国家“ 十五” 农业科技攻关课题( 2 0 I D 1 B A 印6 A o 7 ) 和科技部公

    益研究所专项“ 干热河谷生态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示范”

    作者简介 :廖声熙( 1 9 7 3 ~) , 男, 贵州黎平人, 助理研究员.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2 期 廖声熙等: 印楝种源间抗寒能力比较研究

    的不饱和度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与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有关 。一般认为, 植物膜系统中不饱

    和脂肪酸含量高可以维持膜在低温条件下的液晶相, 并保持膜的流动性和正常功能。大量研

    究结果显示 , 膜系统中磷脂及脂肪酸的不饱和性与细胞抗冷性关系密切, 膜脂不饱和度大的植

    物抗寒性也较强l 6 。为此, 本研究通过电导法、 膜脂脂肪酸含量分析、 褐变观察法和恢复生长

    法, 来观察印楝不同种源幼苗冷冻处理后的生长表现, 测定了叶膜脂肪酸组成含量以及叶细胞

    电导率 , 根据试验结果综合比较分析了印楝不同种源的抗寒能力, 以期对印楝的引种栽培提供

    科学依据。

    1 试验材料

    参试种源为 1 9 9 5年从印度引入的 4个种 表1 印楝不同种源地理来源

    源, 其地理来源见表 1 。

    材料取自元江试验站中国林科院资源昆

    虫所 1 9 9 5年从印度引入的印楝种源试验林,面积 1 . 4 h J n 2 , 造林密度为 1 1 1 2株 h I n 。试验

    站位于2 3 。 3 6 N, 1 0 1 。 5 9 E, 海拔3 9 7 m, 年均

    温 2 3 . 8℃, 最冷月均温 l 5 . 3℃, 最热月均温 2 9 . 4℃, 极端最高温 4 2 . 3℃, 极端最低温 一0 . 1

    ℃, ≥1 O℃活动积温 8 6 8 7 o C, 年均降水量7 8 1 n l I I l , 蒸发量超过3 0 0 0 n l I I l 。旱季从 l 1 月到次年

    5月, 气候炎热干燥, 昼夜温差不大, 终年无霜。造林地为缓坡平台, 土壤为石砾含量较多的燥

    红土, 有机质含量低, 土壤贫瘠。

    2 测定 内容和方法

    2 . 1 褐变法测定印楝种源问的低温适应性差异

    2 0 0 0年 9月用 2 0 c m×3 0 c m规格营养袋培育印楝 4个种源的容器苗, 于次年 2月苗高 2 0

    ~ 3 0 c m时, 每个种源选择苗高、 地径、 长势一致的幼苗 3 o株, 在室内进行冷冻处理。处理温

    度为 一1 o C( 误差为 士0 . 5 o C ) , 处理时间 1 h , 处理后的样品于室内放置 1 d后, 移到田间苗圃

    地观察其受冻情况和受冻后的生长表现。

    2 . 2 脂肪酸组成的分析

    印楝叶细胞膜脂肪酸组成的测定是在 2 0 0 3年 1 月, 采取 4个种源树冠中部上层成熟叶片

    样品 1 0 0 g , 用恒温干燥箱 8 0 c C 干燥到恒质量, 送云南省农科院生物所分析中心用气相色谱法

    分析其脂肪酸组成, 用 日本 I - I ~8 9 0 A气相色谱仪, 直接甲酯化, 归一化法定量, 测定并分析了

    印楝每个种源脂肪酸组成。

    2 . 3 细胞膜透性的测定

    电导法是对材料进行人工低温处理后, 测定组织的电解质透出率。它能直接测定细胞质

    膜忍耐低温的能力, 因而能较好地反映植物抗冻能力的变化, 并可据此来区别不同品种的抗冻

    性差异。具体方法是剪下进入休眠期印楝树冠中部枝条 , 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再用无离子水洗

    3 遍, 纱布包好放在聚乙烯薄膜中, 置于低温冰箱中冷冻。共分 7 个低温处理: 0 、 一1 、 一2 、 一3 、一

    4 、 一 5 、 一6 o C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30KB,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