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炮制研究综述.PDF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23日
第1页 |
参见附件(166KB,2页)。
●国药炮制●
地榆炮制研究综述
张升爱① 刘慧岚① 吴贻清① 李乃全② 高玉民②
①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临床部, 济南 250062; ② 济南市中医院 250012
提要 对地榆的炮制化学、炮制工艺、炮制药理作用变化等进行了文献研究综述, 为地榆炮制工艺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地榆; 炮制研究; 文献综述
地榆来源于蔷薇科植物地榆 Sanguiso rba off icinalis L. 或长
叶地榆 Saguiso rba off icinalis L. var . longifo lia (Ber t . ) Yu et L i
的干燥根, 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之功。其药用历史悠久, 临床应
用广泛。地榆在炮制上观点有所不一, 研究结论也有所区别, 为了
进一步探讨地榆炮制原理及研究近况, 使地榆饮片炮制早日步向
科学化、标准化, 现综述如下。
1 炮制化学研究
南云生等在地榆炮制的探讨和研究中, 以鞣质含量、止血时
间、凝血时间为指标, 对地榆生品、炒炭品进行了实验比较。结果表
明: 加热炮制可使其鞣质含量降低, 止血作用减弱, 同时对其止血
作用活性成分进行初步分析, 发现生品止血作用主要与鞣质有关,建议在用于治疗以出血为主的疾病时以生品为好。并建立以鞣质
含量为指标的生品质量标准[1 ]。贾天柱等采用烘法制备地榆炭, 测
定了不同烘制条件下的烘制品中鞣质及可溶性钙的含量, 得出的
结论应用地榆炭, 但制炭程度要轻, 应介于炒炭和炒焦之间为
宜[2 ]。余楠才等对地榆炮制前后鞣质及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结果
表明: 地榆生品的鞣质含量为8. 0 7%。地榆炭的鞣质含量为
2. 68% ,回收率x q= 98. 8%。实验还表明, 生品中含有33 种微量元
素。炭品中A l、 Fe、 Si、 Cu、 M n、 Zn 等19 种微量元素均高于生品[3 ]。
2 炮制工艺研究
蒋纪洋等用正交试验探讨地榆饮片的炮制方法: 选择泡洗时
间、泡洗水温度、加水量和饮片厚度 4 个因素, 并按设计加工, 炮制
成 9 种地榆饮片后, 用正交表设计实验, 对饮片加工工艺进行比
较。实验结果表明: 泡洗水温、泡洗时间、饮片厚度对饮片质量影响
很大。提出将一份药材加入4 倍量水, 常温泡洗15m in 后, 捞出, 浸
透切制2~ 3mm 薄片的炮制方法为宜。同时由实验结果表明, 鲜品
切2~ 3mm 薄片晒干, 更利于保证其饮片质量[4 ]。刘川玉用醋盐同
炙地榆: 地榆的炮制方法有, 醋制、酒制、盐制、制炭等4 种, 以吸尽
醋液为度, 同时将 20~ 25g 食盐加水适量, 配成饱和食盐水溶液备
用[5 ]。田桂菊等对地榆不同方法及不同温度、时间条件下的炮制品
收得率、煎出率进行了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 地榆炭收得率、煎出率
以烘烤品最高, 砂炒品次之, 清炒品最低。在 200℃条件下其炮制
时间: 清炒控制在 8m in, 砂炒控制在 5m in 较为适宜。地榆经不同
方法制成不同程度的炭制品后, 其组织结构的变化, 尤其是清炒、砂炒, 最外层组织结构全部被坏, 纤维导管草酸钙结晶、淀粉亦损
失 1? 3~ 2? 3, 认为地榆炭入药以烘制品为佳, 清炒、砂炒也有其优
点, 生产周期短、效益高、成本低。由于感官判断差异, 较难把握存
性尺度, 易出现炮制品质量的差异[6 ]。
3 炮制药理研究
王琦等对收集的杭州、辽宁、济南、贵阳、长沙 5 省市的地榆、地榆炭饮片作了鞣质含量、水浸出物, 以及小鼠凝血时间比较, 结
果表明地榆炭存性程度越低, 水浸出物含量、鞣质含量越少, 止血
作用越弱, 认为地榆用于止血, 以生品入药为宜[7 ]。曾万玲对地榆
水煎液进行研究, 发现地榆水煎液对一种腹泻模型均有对抗作用,并能抑制小鼠肠推进运动, 同时还发现能减轻乙醇所致急性胃粘
膜损伤, 增强迟发型过敏反应(DTH) , 抑制小鼠自发活动[8 ]。贾天
柱等采用烘法制备地榆炭, 测定了对小鼠出血、凝血时间的影响,及对家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结果证明了以 150℃烘制地榆鞣质
含量高, 止血作用好, 促进血小板聚集作用明显[9 ]。
4 地榆化学成分研究
姜云梅从地榆中分得 4 个化合物, 用化学和光谱等理化方法
鉴定了其中的 3 个化合物分别为 B - 谷甾醇、坡模醇酸(Pomo lie
acid)及Suar islmo side F1, 其中 suavicsimo side F1, 为首次从地榆属
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已知化合物, 应用 ZD - NMR 技术对 Suar2
islmo side F1 的H- NMR 和 [13 ]
C- NMR 信号进行确切归属, 纠正了
文献中某些碳信号归属的错误[10 ]。秦伟国以地榆根中分到Ziyu-
- glyco side (é ) suavissimo side R1 (ê ) pom lic acid 28- - 0- - B
- - D 葡萄糖甙(? ) 3. 3’ . 4- 三甲氧基鞣花酸( IV )和(+ )儿茶素
(V )其中ê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ì 为新的天然化合物[11 ] ......
地榆炮制研究综述
张升爱① 刘慧岚① 吴贻清① 李乃全② 高玉民②
①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临床部, 济南 250062; ② 济南市中医院 250012
提要 对地榆的炮制化学、炮制工艺、炮制药理作用变化等进行了文献研究综述, 为地榆炮制工艺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地榆; 炮制研究; 文献综述
地榆来源于蔷薇科植物地榆 Sanguiso rba off icinalis L. 或长
叶地榆 Saguiso rba off icinalis L. var . longifo lia (Ber t . ) Yu et L i
的干燥根, 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之功。其药用历史悠久, 临床应
用广泛。地榆在炮制上观点有所不一, 研究结论也有所区别, 为了
进一步探讨地榆炮制原理及研究近况, 使地榆饮片炮制早日步向
科学化、标准化, 现综述如下。
1 炮制化学研究
南云生等在地榆炮制的探讨和研究中, 以鞣质含量、止血时
间、凝血时间为指标, 对地榆生品、炒炭品进行了实验比较。结果表
明: 加热炮制可使其鞣质含量降低, 止血作用减弱, 同时对其止血
作用活性成分进行初步分析, 发现生品止血作用主要与鞣质有关,建议在用于治疗以出血为主的疾病时以生品为好。并建立以鞣质
含量为指标的生品质量标准[1 ]。贾天柱等采用烘法制备地榆炭, 测
定了不同烘制条件下的烘制品中鞣质及可溶性钙的含量, 得出的
结论应用地榆炭, 但制炭程度要轻, 应介于炒炭和炒焦之间为
宜[2 ]。余楠才等对地榆炮制前后鞣质及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结果
表明: 地榆生品的鞣质含量为8. 0 7%。地榆炭的鞣质含量为
2. 68% ,回收率x q= 98. 8%。实验还表明, 生品中含有33 种微量元
素。炭品中A l、 Fe、 Si、 Cu、 M n、 Zn 等19 种微量元素均高于生品[3 ]。
2 炮制工艺研究
蒋纪洋等用正交试验探讨地榆饮片的炮制方法: 选择泡洗时
间、泡洗水温度、加水量和饮片厚度 4 个因素, 并按设计加工, 炮制
成 9 种地榆饮片后, 用正交表设计实验, 对饮片加工工艺进行比
较。实验结果表明: 泡洗水温、泡洗时间、饮片厚度对饮片质量影响
很大。提出将一份药材加入4 倍量水, 常温泡洗15m in 后, 捞出, 浸
透切制2~ 3mm 薄片的炮制方法为宜。同时由实验结果表明, 鲜品
切2~ 3mm 薄片晒干, 更利于保证其饮片质量[4 ]。刘川玉用醋盐同
炙地榆: 地榆的炮制方法有, 醋制、酒制、盐制、制炭等4 种, 以吸尽
醋液为度, 同时将 20~ 25g 食盐加水适量, 配成饱和食盐水溶液备
用[5 ]。田桂菊等对地榆不同方法及不同温度、时间条件下的炮制品
收得率、煎出率进行了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 地榆炭收得率、煎出率
以烘烤品最高, 砂炒品次之, 清炒品最低。在 200℃条件下其炮制
时间: 清炒控制在 8m in, 砂炒控制在 5m in 较为适宜。地榆经不同
方法制成不同程度的炭制品后, 其组织结构的变化, 尤其是清炒、砂炒, 最外层组织结构全部被坏, 纤维导管草酸钙结晶、淀粉亦损
失 1? 3~ 2? 3, 认为地榆炭入药以烘制品为佳, 清炒、砂炒也有其优
点, 生产周期短、效益高、成本低。由于感官判断差异, 较难把握存
性尺度, 易出现炮制品质量的差异[6 ]。
3 炮制药理研究
王琦等对收集的杭州、辽宁、济南、贵阳、长沙 5 省市的地榆、地榆炭饮片作了鞣质含量、水浸出物, 以及小鼠凝血时间比较, 结
果表明地榆炭存性程度越低, 水浸出物含量、鞣质含量越少, 止血
作用越弱, 认为地榆用于止血, 以生品入药为宜[7 ]。曾万玲对地榆
水煎液进行研究, 发现地榆水煎液对一种腹泻模型均有对抗作用,并能抑制小鼠肠推进运动, 同时还发现能减轻乙醇所致急性胃粘
膜损伤, 增强迟发型过敏反应(DTH) , 抑制小鼠自发活动[8 ]。贾天
柱等采用烘法制备地榆炭, 测定了对小鼠出血、凝血时间的影响,及对家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结果证明了以 150℃烘制地榆鞣质
含量高, 止血作用好, 促进血小板聚集作用明显[9 ]。
4 地榆化学成分研究
姜云梅从地榆中分得 4 个化合物, 用化学和光谱等理化方法
鉴定了其中的 3 个化合物分别为 B - 谷甾醇、坡模醇酸(Pomo lie
acid)及Suar islmo side F1, 其中 suavicsimo side F1, 为首次从地榆属
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已知化合物, 应用 ZD - NMR 技术对 Suar2
islmo side F1 的H- NMR 和 [13 ]
C- NMR 信号进行确切归属, 纠正了
文献中某些碳信号归属的错误[10 ]。秦伟国以地榆根中分到Ziyu-
- glyco side (é ) suavissimo side R1 (ê ) pom lic acid 28- - 0- - B
- - D 葡萄糖甙(? ) 3. 3’ . 4- 三甲氧基鞣花酸( IV )和(+ )儿茶素
(V )其中ê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ì 为新的天然化合物[11 ]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66KB,2页)。
闄愪簬鏈嶅姟鍣ㄥ帇鍔涳紝缃戠珯閮ㄥ垎淇℃伅鍙緵鐖卞績浼氬憳鎴栨湁涓€瀹氱Н鍒嗙殑娉ㄥ唽浼氬憳娴佽銆�
姝� PDF鍏ㄦ枃 闇€瑕� 5 绉垎锛堝厤璐规敞鍐岀櫥褰曞悗姣忓ぉ鍙互棰嗗彇10涓Н鍒�锛夈€�
鏂囩珷鐗堟潈灞炰簬鍘熻憲浣滄潈浜猴紝鑻ユ偍璁や负姝ゆ枃涓嶅疁琚敹褰曚緵澶у鍏嶈垂闃呰锛岃閭欢鎴栫數璇濋€氱煡鎴戜滑锛屾垜浠敹鍒伴€氱煡鍚庯紝浼氱珛鍗冲皢鎮ㄧ殑浣滃搧浠庢湰缃戠珯鍒犻櫎銆�
寰俊鏂囩珷
鍏虫敞鐧炬媷
璇勮鍑犲彞
鎼滅储鏇村
鎺ㄥ瓨缁欐湅鍙�
鍔犲叆鏀惰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