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素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PDF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23日
第1页 |
参见附件(76KB,2页)。
中国药房 2005年第 16 卷第 6 期 China Pharmacy 2005 Vol . 16 No . 6 ·465 ·
主管药师。研究方向:新药研究。电话:0355 - 3096925
·综述讲座 ·
苦参素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梁玉刚
(山西省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药剂科,长治市 046000)
中图分类号 R28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0408 (2005) 06- 0465- 02
苦参素( Kushenin)是一类含有苦参次碱 15酮基本结构的
化合物 , 主要从苦参根及苦豆子中提取 , 其中氧化苦参碱
(Oxymat rine)含量在 98 %以上。据《本草纲目》记载:苦参,苦、寒 ,无毒,具有清热解毒、祛风燥湿、补中明目、养肝胆气等功
效。众多基础及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苦参素具有抗炎、免疫抑
制、抗心率失常、抗病毒和抗寄生虫等作用。现将其药理作用作
一简要综述。
1 抗肝炎病毒及肝损伤作用
慢性乙型肝炎为一种危害较大的临床常见病,研究证实,苦
参素具有明确的抗乙型肝炎病毒和抗肝纤维化的双重作用,临
床采用苦参素或氧化苦参碱注射液治疗后获得满意疗效[1 ,2 ]。
将苦参素 (治疗组) 与干扰素比较,统计学检验分析结果表明,苦参素组阴转率 HBeAg 为 4414 % , HBV - DNA 为 4513 %;
干扰素 ( IFN -α) 组的阴转率分别为 4810 %、5119 % ( P >
0105)
[1 ];同时,治疗组在不同的治疗时期,各治疗指标变化与
IFN -α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证明苦参素具有良好的抗病
毒作用。其具体表现在: (1)可抑制含 HBV 基因转染的 212115
细胞分泌 HBsAg 和 HBeAg ; (2) 可抑制乙肝病毒转基因小鼠
抗原的表达 [3 ]; (3) 显著降低鸭 HBV (DHBV) 感染鸭血清
DHBV - DNA 水平。
苦参素不仅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具有抑制作用,还对各
种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用于肝功能损伤较重并伴有黄
疸的患者[4 ]。临床上比较苦参素与硫普罗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患者 6mo 的研究结果显示, 苦参素各组与硫普罗林组的丙氨
酸氨基转移酶(AL T) 复常率相似,停药后随访 6mo ,苦参素各
组 AL T 复常率仍保持 5313 %~5813 % , 高于硫普罗林组的
3818 %[5 ]。目前认为,乙型肝炎的肝损伤并非因 HBV 在肝细胞
内繁殖引起,而是通过宿主的免疫应答反应引起。苦参素不仅
可抑制 HBV 病毒的复制, 还对感染后免疫系统具有双向调节
作用,从而减轻肝损伤程度。此外,苦参素可阻断肝细胞的异常
凋亡,对实验性小鼠肝衰竭具有保护作用。
2 抗纤维化作用
各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肝病都可能导致肝脏实质损伤、肝细
胞坏死、炎症并且继发肝纤维化。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发展为
肝硬化的中间环节和共同病理过程,因此延缓或阻止肝纤维化
的形成,对防治肝硬化具有重要意义。苦参素能抑制胶原活动
度和防治肝纤维化。有研究[6 ]
结果表明,应用苦参素(实验组)
的肝组织增生程度明显低于肝纤维模型组, 其 Ⅰ型、Ⅲ型胶原
含量及 Ⅰ型、Ⅲ型胶原的mRNA 表达均低于免疫诱导型肝纤维
化模型组大鼠,表明其有减轻肝脏炎症活动度、抑制肝内胶原合
成及抗肝纤维化作用。甘乐文等 [7 ]
的研究表明, 在四氯化碳
(CCI4)导致的慢性肝损伤纤维化模型大鼠中,腹腔注射氧化苦
参碱 30或 60mg kg 后 ,与模型组比较,前者血清AL T、Ⅳ型
胶原 ( Ⅳ- C) 、玻璃酸 (HA) 、肝组织内炎症活动度、纤维组织
增生程度均明显降低, 且呈一定的量效关系。用刀豆蛋白A
(ConA) 静脉注射Balb c 小鼠可导致 T - 淋巴细胞介导的肝
纤维化,肝内胶原纤维含量可随刀豆蛋白注射次数的增加而增
加 ,而应用氧化苦参碱后可以显著降低小鼠肝脏组织内炎症活
动度并抑制肝内胶原纤维组织增生,并呈现剂量依赖性[8 ]。
国内有学者[9 ]
对氧化苦参碱治疗丙型肝炎的机制作了初步
研究,结果发现,采用重组 HCV 基因 (pB K - HCV) 转染的人
肝癌细胞 (SMMC - 7721) 用氧化苦参碱处理后可呈剂量依赖
性地抑制细胞内 HCV - RNA 水平升高。
3 对血液系统及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某些情况下,氧化苦参碱可表现出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
主管药师。研究方向:新药研究。电话:0355 - 3096925
·综述讲座 ·
苦参素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梁玉刚
(山西省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药剂科,长治市 046000)
中图分类号 R28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0408 (2005) 06- 0465- 02
苦参素( Kushenin)是一类含有苦参次碱 15酮基本结构的
化合物 , 主要从苦参根及苦豆子中提取 , 其中氧化苦参碱
(Oxymat rine)含量在 98 %以上。据《本草纲目》记载:苦参,苦、寒 ,无毒,具有清热解毒、祛风燥湿、补中明目、养肝胆气等功
效。众多基础及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苦参素具有抗炎、免疫抑
制、抗心率失常、抗病毒和抗寄生虫等作用。现将其药理作用作
一简要综述。
1 抗肝炎病毒及肝损伤作用
慢性乙型肝炎为一种危害较大的临床常见病,研究证实,苦
参素具有明确的抗乙型肝炎病毒和抗肝纤维化的双重作用,临
床采用苦参素或氧化苦参碱注射液治疗后获得满意疗效[1 ,2 ]。
将苦参素 (治疗组) 与干扰素比较,统计学检验分析结果表明,苦参素组阴转率 HBeAg 为 4414 % , HBV - DNA 为 4513 %;
干扰素 ( IFN -α) 组的阴转率分别为 4810 %、5119 % ( P >
0105)
[1 ];同时,治疗组在不同的治疗时期,各治疗指标变化与
IFN -α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证明苦参素具有良好的抗病
毒作用。其具体表现在: (1)可抑制含 HBV 基因转染的 212115
细胞分泌 HBsAg 和 HBeAg ; (2) 可抑制乙肝病毒转基因小鼠
抗原的表达 [3 ]; (3) 显著降低鸭 HBV (DHBV) 感染鸭血清
DHBV - DNA 水平。
苦参素不仅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具有抑制作用,还对各
种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用于肝功能损伤较重并伴有黄
疸的患者[4 ]。临床上比较苦参素与硫普罗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患者 6mo 的研究结果显示, 苦参素各组与硫普罗林组的丙氨
酸氨基转移酶(AL T) 复常率相似,停药后随访 6mo ,苦参素各
组 AL T 复常率仍保持 5313 %~5813 % , 高于硫普罗林组的
3818 %[5 ]。目前认为,乙型肝炎的肝损伤并非因 HBV 在肝细胞
内繁殖引起,而是通过宿主的免疫应答反应引起。苦参素不仅
可抑制 HBV 病毒的复制, 还对感染后免疫系统具有双向调节
作用,从而减轻肝损伤程度。此外,苦参素可阻断肝细胞的异常
凋亡,对实验性小鼠肝衰竭具有保护作用。
2 抗纤维化作用
各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肝病都可能导致肝脏实质损伤、肝细
胞坏死、炎症并且继发肝纤维化。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发展为
肝硬化的中间环节和共同病理过程,因此延缓或阻止肝纤维化
的形成,对防治肝硬化具有重要意义。苦参素能抑制胶原活动
度和防治肝纤维化。有研究[6 ]
结果表明,应用苦参素(实验组)
的肝组织增生程度明显低于肝纤维模型组, 其 Ⅰ型、Ⅲ型胶原
含量及 Ⅰ型、Ⅲ型胶原的mRNA 表达均低于免疫诱导型肝纤维
化模型组大鼠,表明其有减轻肝脏炎症活动度、抑制肝内胶原合
成及抗肝纤维化作用。甘乐文等 [7 ]
的研究表明, 在四氯化碳
(CCI4)导致的慢性肝损伤纤维化模型大鼠中,腹腔注射氧化苦
参碱 30或 60mg kg 后 ,与模型组比较,前者血清AL T、Ⅳ型
胶原 ( Ⅳ- C) 、玻璃酸 (HA) 、肝组织内炎症活动度、纤维组织
增生程度均明显降低, 且呈一定的量效关系。用刀豆蛋白A
(ConA) 静脉注射Balb c 小鼠可导致 T - 淋巴细胞介导的肝
纤维化,肝内胶原纤维含量可随刀豆蛋白注射次数的增加而增
加 ,而应用氧化苦参碱后可以显著降低小鼠肝脏组织内炎症活
动度并抑制肝内胶原纤维组织增生,并呈现剂量依赖性[8 ]。
国内有学者[9 ]
对氧化苦参碱治疗丙型肝炎的机制作了初步
研究,结果发现,采用重组 HCV 基因 (pB K - HCV) 转染的人
肝癌细胞 (SMMC - 7721) 用氧化苦参碱处理后可呈剂量依赖
性地抑制细胞内 HCV - RNA 水平升高。
3 对血液系统及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某些情况下,氧化苦参碱可表现出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76KB,2页)。
闄愪簬鏈嶅姟鍣ㄥ帇鍔涳紝缃戠珯閮ㄥ垎淇℃伅鍙緵鐖卞績浼氬憳鎴栨湁涓€瀹氱Н鍒嗙殑娉ㄥ唽浼氬憳娴佽銆�
姝� PDF鍏ㄦ枃 闇€瑕� 5 绉垎锛堝厤璐规敞鍐岀櫥褰曞悗姣忓ぉ鍙互棰嗗彇10涓Н鍒�锛夈€�
鏂囩珷鐗堟潈灞炰簬鍘熻憲浣滄潈浜猴紝鑻ユ偍璁や负姝ゆ枃涓嶅疁琚敹褰曚緵澶у鍏嶈垂闃呰锛岃閭欢鎴栫數璇濋€氱煡鎴戜滑锛屾垜浠敹鍒伴€氱煡鍚庯紝浼氱珛鍗冲皢鎮ㄧ殑浣滃搧浠庢湰缃戠珯鍒犻櫎銆�
寰俊鏂囩珷
鍏虫敞鐧炬媷
璇勮鍑犲彞
鎼滅储鏇村
鎺ㄥ瓨缁欐湅鍙�
鍔犲叆鏀惰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