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其它各类 > 更多文献 > 正文
编号:10917693
近十年中国地木耳研究概况.PDF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23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00KB,5页)。

    

    综 述

    收稿日期:2002209208 ;修订日期:2003202204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资助(2203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30070154)

    作者简介:李敦海(1971— ) ,河南新县人;博士;从事藻类生物学研究

    近十年中国地木耳研究概况

    李敦海 刘永定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 430072)

    THE PAST DECADE’ S RESEARCHES ON NOSTOC COMMUNE VAUCHER IN

    CHINA2A REVIEW

    LI Dun2Hai and LIU Yong 2Ding

    ( Institute of Hydrobiology ,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Wuhan 430072)

    关键词: 念珠藻;地木耳;分类;生理生态学;营养成分;资源利用

    Key words : Nostoc; Nostoc commune Vauch. ;Taxonomy ;Ecophysiology ;Nutritive components ;Resource Utilization.

    中图分类号:Q949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207 (2003) 04204082005

    地木耳拉丁名为 Nostoc commune Vauch. ,可以食用和入

    药 ,我国人民对其利用广泛且历史久远。本文综合了近 10

    年来国内文献对地木耳的研究报道 ,从地木耳的分类和描

    述、生理生态学、营养成分和资源利用与开发四个方面进行

    了讨论 ,并提出了今后地木耳研究的几点意见。

    1 地木耳的分类地位及描述

    由于地木耳是广生种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是一种可食

    用的蓝藻 ,各地对地木耳的称呼也不尽相同。在本文引用的

    31篇中文文献中 ,共罗列出地木耳的称呼有23种之多。

    事实上 ,地木耳既不是“真菌”( Fungi ) ,也不是“米”

    (Rice) ,更不是“地衣类” (Lichen) ———如有人[1 ]

    认为地木耳

    是“真菌与藻类结合的一种共生植物” ,它属于原核藻类 ———

    蓝藻。它属于蓝藻门(Cyanophyta) ,蓝藻纲(Cyanophyceae) ,念

    珠藻目(Nostocales) ,念珠藻科(Nostocaceae) ,念珠藻属( Nos2

    toc) 中的 Nostoc commune Vauch. ,是念珠藻中的群体型

    (Colony) ,藻丝由 50— 170 个营养细胞和异形胞组成。营养

    细胞圆球形、桶形 ,6— 7 μm长 ,5— 6 μm宽 ,墨绿色或深褐色。

    在藻丝的中部或近中部 ,有一个 7— 8 μm长 ,715— 815 μm宽

    的淡黄色桶形异形胞[2 ]。在地木耳的生活史中 ,有一个藻殖

    段(Hormogonium)期。藻殖段可运动 ,行种的传播和渡过不良

    时期的功能。平时所见到的为地木耳的原植体(Thallus) ,是

    由藻殖段萌发、细胞分裂 ,藻丝延长、缠结 ,形成外胶被并吸

    收大量水分逐渐增大后而形成的。关于外形和色泽的描述 ,在外形描述上一致 ,均认为“形似木耳” ,但对色泽的描述却

    有蓝绿色至黑褐色带绿色[3 ];色泽暗绿[4 ];湿润的鲜体呈墨

    绿色 ,干燥时呈暗灰色[5 ];黑绿晶莹[1 ]

    等等。原因除了各地

    所生长地木耳的确可能有颜色差异外 ,也与地木耳生长期的

    长短、采收后处理的方法以及因人而异的判断有关。

    2 地木耳的分布和生理生态学

    地木耳是世界广生种 ,主要分布在石灰石区和喀斯特岩

    溶地带[6 ]。在我国 ,地木耳的分布十分广泛 ,几乎所有的省、市、区都有报道。许多省区是将地木耳作为野生菜蔬资源记

    载报道的。但是 ,地木耳也并非俯首皆是 ,遍地可拾。它的

    生长也需要特定的地理、地质、气候和生物条件。另外 ,作为

    可固氮的蓝藻 ,地木耳对其生长地区的氮循环和氮收支平衡

    也有重要的影响。

    211 地木耳的生态分布

    在西北和华北地区 ,地木耳的分布不仅与气候有关 ,还

    与海拔、地质条件以及生物条件有关。在青海省 ,柴达木盆

    地的德令哈、格尔木、都兰、天峻等地均有大面积生长[7 ]。与

    青海毗邻的新疆 ,地木耳的分布也很广泛[8 ]。从垂直分布

    看 ,3000m以上的高山或亚高山草原 ,2000m以上的森林带 ,1200m以上的荒漠草原以及 1000m以下的荒漠及半戈壁均

    有不同数量的分布 ,其中荒漠草原地木耳分布生长量最大。

    从水平分布看 ,西至伊犁 ,东至奇台、北至阿尔泰 ,南到巴音

    布鲁克等均有地木耳分布。另外 ,地木耳与发菜(发状念珠

    第27卷 第4期 水 生 生 物 学 报 Vol . 27 ,No . 4

    2 0 0 3 年 7 月 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 July , 2 0 0 3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藻 ,N. f lagelliforme Vauch. )在分布上有一定的相关性 ,例如在

    甘肃省的发菜产区 ,发菜与地木耳常混生 ,数量上互为消

    长[9 ]。

    在山西由南到北 ,从海拔 200— 1100m都有分布 ,多数

    分布在450— 900m之间 ,在海拔 600— 800m之间地木耳生物

    量最大[10 ]。地木耳分布区的植被为夏绿旱生矮草草本群落

    和中生草本群落。植被灌木稀少而低 ,盖度小 ,平均 45 %;

    与白羊草 ,针茅具有分布一致性。大多见于光照强烈 ,昼夜

    温差大 ,干旱的生境中;在多年撂荒地、路边疏草垫、坡前平

    坦的地势分布较多。这样的生境中地木耳的平均生物量为

    10kg hm2。研究者[10 ]

    认为 ,在海拔 400— 900m之间 ,由于其

    草丛稀疏 ,盖度小 ,温度高 ,光照充足 ,污染小 ,因此形成了利

    于地木耳生长的生境;高海拔植被特殊 ,为密集的亚高山、高

    山草甸 ,盖度大 ,气温低 ,无霜期短(125— 191 天) ,形成不利

    于其生长的生境。

    另有作者认为 ,地木耳多生于灰钙土、草甸土上。地边、路旁 ,5— 20°的山坡地 ,特别是在地表径流的下坡边沿数量

    也较多。这些地段的土壤团粒结构良好 ,有机质含量也高 ,植被覆盖度17 %— 25 %。多与杂草或苔藓伴生[2 ]。

    在我国的其他地区 ,如江苏 ,有人[3 ]

    报道地木耳雨后大

    量出现在玄武岩、石灰岩基质的荒草地坡及路边荒地上。多

    数报道者描述地木耳多生在潮湿之地的草丛中[1 ]

    ,或潮湿的

    林地、草地或水底[11 ]。雨后或春雨过后生长繁殖快。

    212 地木耳生理生态学

    1) 含水量:胡良成[12 ]

    等报道 ,地木耳中非化学结合水含

    量为9415 %— 9419 %。可逆结合水含量为 8812 % ,不可逆结

    合水含量仅为 613 %— 617 %。而毕润成[10 ]

    等报道 ,地木耳

    的平均持水量为1816 % ,自然含水量为 42 % ,相对含水量为

    219 %。地木耳含水量与土壤含水量关系不明显。地木耳群

    体内含高比例的可逆结合水 ,可能与其高含量的胞外多糖有

    关。这也与地木耳能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分布且雨后“生长

    繁殖快”有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00KB,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