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根类 > 甘草 > 正文
编号:10921803
中药甘草研究进展.PDF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23日
第1页

    参见附件(350KB,4页)。

    

    ·!·

    摘要 目的 了解中药甘草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 对中药甘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配伍及临床应

    用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展示了中药甘草的最新研究发展。结论 掌握中药甘草的最新研究进

    展为防风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甘草;甘草甜素;黄酮;药理作用;抗肿瘤;抗艾滋病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0-+!+

    中药甘草研究进展

    高鸿霞,邵世和,王国庆

    .北华大学医学院,吉林省 吉林 (,%(, 0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属.12343556789 :592;<=7= >7=460胀果

    甘草.12343556789 7
    D0的干燥根及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本品

    药性平和通行十二经脉,有调和诸药、解毒、补虚、止咳润

    肺等多种功能,为常用处方药,故又名国老。在我国,甘草

    主产于内蒙古、甘肃;其次为陕西、山西、辽宁、吉林、河

    北、青海、新疆等地,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最

    优。另外,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伊拉克、伊朗、前苏联

    共和国也是甘草的主要产地。自 (EF 年荷兰报道甘草提取

    物治疗胃溃疡有较好效果后,国内外有关研究人员对甘草给

    予了高度重视,并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

    究,现已证明,甘草除具有镇痛、镇咳、抗炎、抗溃疡、抗

    变态反应等作用外,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防治病毒性肝

    炎、抗癌、抗艾滋病。现就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甘草的

    研究作一综述。! 化学成分

    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多种三萜化合物和多种黄酮类化

    合物,另外,还从甘草中分离到香豆素类、氨基酸、生物

    碱、雌激素和有机酸等。

    甘草的根和根茎含三萜甙甘草酸.123435567874 947G0,即

    甘草甜素.12343556787< 0,是甘草次酸 .12343556;@7<74 947G,12343556;@74 947G0的二葡萄醛酸甙,为甘草的甜味成分,甘

    草根的水解产物中尚分离出乌热酸,经证明为 (! H ! 甘草

    次酸。黄酮成分包括甘草素. D7I:757@7B;J7<,即 H二羟基

    双氢黄酮0、异甘草酸. K=L27I:757@7B;<7< 0,是与甘草素相应的

    查耳酮化合物 %,, H三羟基查耳酮0、甘草甙. D7I:757@7<

    即甘草素 H —葡萄糖甙0、新甘草甙.M;L27I:757@7<,即甘

    草素 H —葡萄糖甙0、新异甘草甙.M;L7=L27I:757@7<,即异

    甘草素 H H —葡萄糖甙0、异甘草素 H H H葡萄糖 H

    —洋芫荽糖甙. D74:5987G0等。在从胀果甘草中分离鉴定出

    种二苯甲烷衍生物的基础上,又从其微量酸性成分中分离到! 种已知化合物,即两种苯丙烯酰苯、菜豆蛋白、% H苯并呋

    喃、异黄酮. 7=LG;55L<; 0和两种新型二苯甲酰甲烷衍生物 ( 。

    从光果甘草中提取分离出 E 种已知化合物.甘草异黄酮

    A,B9<49L<7<=1 及 N,甘草查耳酮 ) 等0和一种新化合物。

    新化合物分子式是 O%%N%FP-,经确定其结构为具有异戊二烯

    基和 % 个甲氧基的异黄酮衍生物。

    国内学者从乌拉尔甘草的根和根茎中分离出一个黄酮,经鉴定为虎耳草甙. Q9R7?59B7<0。

    药理作用及机制

    % ( 抗肿瘤作用 甘草甜素.1D0对黄曲霉素 A( .)>A( 0和

    二乙基亚硝胺.STM0致大鼠肝癌前病变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

    ,并且 1D 在抑制 STM 致肝癌前病变过程中对 STM 损伤

    修复有明显保护作用,1D 使 SM) 修复功能接近正常水平,从而降低了 STM 的致癌性,同时 1D 还可使肝癌前病变

    谷氨酸转肽酶阳性肝细胞增生灶减少% 。1D 还能抑制皮下

    移植的吉田肉瘤。1D 水解为甘草次酸单葡萄糖酸甙

    .U110,其对多种原因诱发的小鼠皮肤癌、肺癌有抑制作

    用 % 。体外人体肿瘤实验证明,1D、(!! H甘草次酸.(!! H

    1)0和 (! H甘草次酸.(! H 1)0均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

    作用% 。1D 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现 (!! H 1) 相似。1D

    和 (!! H 1) 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肿瘤细

    胞的不同形成来源有关,并推测自然界中存在的所有类似五

    环三萜结构的化合物都可能具有抗肿瘤作用。

    我国学者傅乃武等 ,

    报道了 ( 种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和

    , 种三萜类化合物对 种活性氧的清除作用,证实了甘草中

    含有的黄酮类成分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从胀果甘草中提取

    的 F 个黄酮类化的混合物 1E,(-,可有效地预防巴豆油对小

    鼠皮肤的促癌作用,对巴豆油诱发的不同细胞的脂质过氧化

    有明显的对抗作用 。又进一步证明 1E,(- 有显著抑制巴豆

    油诱发的耳水肿及其诱发的 ,%

    V 掺入 N;29 细胞磷脂部分,说

    明它具有抗促癌作用,并能有效抑制促癌剂诱发的磷脂合成

    增加,还能明显对抗环磷酰胺引起的小鼠骨髓微核细胞增

    多,具有抗突变作用,可明显抑制 OO2 诱发的小鼠肝微粒

    体脂质过氧化,有效 OO2 所致肝微粒体的损伤。由此可

    见,甘草黄酮类混合物 1E,(- 是具有抗促癌、抗致突和抗氧

    化作用的有效成分,很有希望发展为一个有效的预防肿瘤药

    物。

    日本学者 N9@9
    等报道,甘草根中黄酮类成分有清除

    自由基作用,其中 D74L46924L<; A. % %( H -

    JL2 W D0 X 274+

    L46924L<4 ). (% ( H -

    JL2 W D0 X 7=L27I:5@@7B;<7<.EF ( H

    -

    JL2 W D0 X 27I:55@7B;7<.(H -

    JL2 W D0,该作用与 - H脂质过

    氧化酶抑制作用相同,其中具有邻位酚羟基黄酮的作用最

    收稿日期:%+,+%F

    作者简介:高鸿霞.(E’+ 0,女,吉林省四平市人,助教,在读硕士研究生

    井 冈 山 医 专 学 报!%’ ( !)%%,% -.)0’ 0’’..

    第 (( 卷 第 - 期

    % 年 E 月

    YL2Z (( [-

    QTVZ %·!·

    强。还有人证明

    %’(’)’(,- . 有抑制肿瘤发生的作用,+012, 和 3% 能使大鼠腹上肝癌及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产

    生形态学上的变化。

    我国学者王秀梅等 4

    报道,甘草叶中富黄酮组分5 %67可

    诱导单核巨噬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作用,890: ; <+ 对

    =!>! 细胞的溶解为54? >@ A 9? !4 7B,8990: ; <+ 为588? @C A

    >? @D 7B,与 6E@99 5从甘草甲醇提取物中得到的富黄酮组

    分7相比大 F? D 倍。

    我国学者马靖C

    等报道了甘草提取物通过 G8F 非依赖途

    径诱导胃癌 E3= H C9F 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

    是钙池排空

    操纵的外钙内流在甘草诱导 E3= H C9F 细胞凋亡之中发挥了

    决定性的作用。马靖等 @9

    还报道说甘草提取物除可诱导胃

    癌 E3=C9F 凋亡之外,还可选择性诱导肝癌 I-J3>、肺癌

    KL=%= 与宫颈癌 I-+ 等几种人肿瘤细胞凋亡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50KB,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