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其它各类 > 更多文献 > 正文
编号:10921607
栀子类药材的研究概况及展望.PDF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23日
第1页

    参见附件(86KB,4页)。

    

    栀子类药材的研究概况及展望

    付小梅1

    周光雄2

    葛 菲1

    赖学文1

    褚小兰1

    范崔生1

    (1.江西中医学院 南昌 330006 ,2.北京药物研究所)

    摘 要 本文从栀子类药材的植物资源、形态组织学鉴别、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等方面综述了研究概况 ,为进

    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了文献依据。

    关键词 栀子 ,研究概况 ,综述

    Survey of Studies on Ga rdenia

    Fu Xiaomei , Zhou Guangxiong , Ge Fei , Lai Xuewen , Zhu Xiaolan , Fan Cuisheng

    ( Jiangxi Col lege of T. C. M. Nanchang 330006)

    Abstract Survey of studies on the resource histological and morphologic identification chemical con2

    stituent and pharmacologic study of Gardenia is reported ,which will provide document basis for con2

    tinue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Gardenia.

    Key words Gardenia , survey of study , summarization

    栀子为常用中药 ,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 , 《史记》

    货殖传云: “卮 ,茜千石 ,亦比千乘之家”。《神农本草

    经》列为中品 ,以后历代主要本草著作都有收载。国

    外从 19 世纪开始对栀子属植物进行化学成分等方

    面的研究。根据国内外对栀子类药材的研究情况 ,本文从植物资源、生药鉴别、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等

    方面作一概述。

    1 植物资源

    茜草科(Rubiaceae) 栀子属( Gardenia) 植物广

    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全世界约有 250 种。

    我国有 4 种[1 ]

    ,为栀子( G. jasminoides Ellis) 、海南

    栀子 ( G. hananensis Merr . ) 、狭叶栀子 ( G. steno2

    phyl la Merr) 和匙叶栀子( G. angkorensis Pitard) 。

    栀子是我国南方庭院常见的观赏植物。栀类药材主

    要采用栀子(又名山栀子)的果实入药 ,历代主要本

    草都有记载 ,沿用至今 ,其它各种应用较少。古代还

    用其果实染物 ,现代用于提取工业染料和食用色素。

    栀子主要分布于江苏、安徽、江西、广东、广西、云南、河南、贵州、四川、湖北、福建、台湾等地 ,海南栀子分

    布于海南、广西等地 ,狭叶栀子分布于海南、广东、广

    西、江苏等地 ,匙叶栀子分布于海南[1 ]。据报道[2 ]

    ,水栀子( G. jasminoides Ellis. f longicarpa Z. W Xie

    et Okada. )为栀子的一个变型。该品种是古代本草

    记载的“伏尸栀子” ,历来只作染料用或外用治扭伤

    等 ,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西、四川、贵州等省

    区[3 ]。大花栀子( G. jasminoides Ellis var . grandi2

    f lora Nakai)为栀子的变种 ,其重瓣多为盆景或庭院

    栽培作观赏植物。栀子在野生状态下是一种酸性土

    壤指示植物。

    2 生药形态组织学鉴别研究

    《中药材手册》和《中药志》对栀子与水栀子进行

    了性状的比较鉴别 ,综合两者的性伏特征为:栀子果

    实为倒卵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 ,长 1. 5~3. 5cm ,直

    径 0. 8~1. 5cm ,有纵棱 6~8 条;水栀子果大 ,长圆

    形 ,长 3~7cm ,直径 1. 5~2cm ,纵棱较高 ,顶端宿萼

    较大 ,果皮较厚。栀子的显微鉴别以《中药志》较全

    面 ,包括果实和种子横切面和粉末特征的系统描述。

    徐国钧[4 ]

    、赵达文[3 ]

    对栀子的显微鉴别作了进一步

    的研究 ,并附有精细的墨线图。以上研究为栀子形

    态组织鉴别和制订药材质量标准提供了依据。

    3 化学成分研究

    早在 1877 年 ,J . Stenhouse 等人就开始对栀子

    树胶进行研究。20 世纪初对该属植物的化学研究

    仅限于分离出 d - 甘露醇(d - manitol)和色素 ,如藏

    红花素(crocin)和藏红花酸(crocetin) ,直到 20 世纪

    60、 70 年代才开始对该属植物有较进一步的系统化

    42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第20 卷第2 期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学研究。

    到目前为止 ,已从栀子属植物中分离鉴定的化

    合物有数 10 种 ,包括环烯醚萜类、黄酮类、二萜类、三萜类、有机酸酯类等。

    3. 1 环烯醚萜类

    从栀子果实的醇提物中之水溶性成分经活性炭

    和硅藻土除杂处理后 ,上硅胶柱色谱 ,以氯仿 —甲醇

    系统进行梯度洗脱 ,可将此类成分按极性大小依次

    洗下。

    Inouye 等从栀子中得到栀子甙即京尼平甙

    (genipoide) 、羟异栀子甙(gardenoside) 、京尼平 1 -

    口- D 龙胆双糖甙 ( genipin - 1 - 口 - gentiobio2

    side) 、山栀子甙( shazhiside) 、栀子酮甙(gardoside) 、鸡矢藤次甙甲酯( scandoside methyl ester) 、去乙酰

    基车叶草甙酸甲酯(deacelylasperulosidic acid methyl

    ester)及栀子甙酸(geruiposidic acid)等多种化合物。

    王崇云等又从栀子的种子中分得京尼平 - 1 - 口 -

    葡萄糖甙[6 ]。Johnc Endo 等报道从大花栀子中得到

    五种京尼平 - 1 - 口 - D 龙胆双糖甙及京尼平甙。

    1986年日本的 Ohashi H等人又从栀子叶的提取物

    中分离出一具有抗真菌作用的伪奥型环烯醚萜类化

    合物[7 ]。1988 年日本的 Nishizawa M 等人从大花

    栀子的果实中分离出 6″ - 香豆酰京尼平龙胆双糖

    甙(6″ - O - P - coumaroly genipin - gentiobioside) 。

    3. 2 二萜类化合物

    栀子果实中含有藏红花素(crocin) 、藏红花酸

    (crocetin) 、 α- 藏红花甙(α- crocetin) 等链状化合

    物。其中藏红花素为栀子色素成分一种。另外 ,高

    怡生等从栀子花中分离得到了 Cycloartane 型新二

    萜酸 - 栀子酸(gardenic acid) 。

    3. 3 三萜类化合物

    秦国伟等从栀子花的乙醇乙酯提取物中分得一

    种抗早孕作用的新三萜酸即栀子花乙酸( gardenic

    acid B) ,而后又分离到另一种新三萜酸即栀子花甲

    酸(gardenic acid A)

    [8 ]。

    3. 4 黄酮类化合物

    栀子属植物中含大量色素成分如栀子素 ,现已

    分离得到栀子素A、 B、 C、 D、 E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86KB,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