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89044
跨国药企首家原料药生产基地常熟奠基
http://www.100md.com 2006年3月1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24期(总第2277期 2006.03.01)
     业内认为不存在竞争关系,相反对我国医药工业有一定促进作用

    2月23日,全球第四大制药集团瑞士诺华在江苏省常熟经济开发区新的化学开发和生产工厂正式奠基,首期投资8300万美元。这是近十年来诺华在中国最大的一个投资项目,也是迄今为止跨国药企首个在华建立的原料药生产和开发基地。

    从生产工厂到销售市场,从移师研发中心到建立原料药基地,跨国药企不断将全球布局中的重要棋子落在中国。这既表达了他们对中国医药市场的重视与信心,其间也不乏成本与发掘中国市场潜力的考量。对于中国医药行业而言,跨国药企的逐渐“渗透”,是对本土企业的挑战,在某一个程度上也表现出对世界医药产业格局的参与。

    2005年销售额近20亿

    据了解,诺华花费不菲投资兴建的中国新公司——苏州诺华包括一座新的化学药品开发创新中心及两座生产厂房,预计2007年底正式投产。诺华目前在全球共有15个制剂生产工厂,6个化学原料生产工厂和2个生物技术生产工厂,苏州诺华将是其第七个化学原料生产工厂。
, 百拇医药
    除去先期投入的8300万美元,诺华还计划投入超过1亿美元兴建药品研发中心,这一药品研发中心将成为诺华生物医学研究所NIBR的一部分。今年诺华还将扩建北京诺华昌平制剂工厂,加快上市创新专利产品和引进非专利药业务。年报显示2005年诺华在中国的总销售额达到19.7亿元,同比增长26.6%。

    为何诺华会在众多跨国药企中率先投资建立中国原料药开发与生产基地?北京诺华总裁刘贞贤分析说:“这是因为中国在原料药中间体开发和生产方面拥有专业人才和先进技术,成熟的市场环境也是其看中的。”

    据记者了解,该基地建成投产后,所有的原料都将用于出口,并支持诺华在欧洲和美国的早期临床前药品开发(如毒理和配方开发工作)。常熟工厂将成为诺华化学制剂活性分成(APIs)中间体的生产基地之一,生产的中间体将用于生产治疗白血病、癫痫病、高血压和其他疾病的创新药品。

    产品仅供应欧美市场
, 百拇医药
    在我国,化学原料药出口是医药行业出口的支柱,2005年我国化学原料药出口额达79.03亿美元,占医药保健品类商品同期出口总额的57.26%。因此,跨国药企在华原料药生产基地的建立牵动着国内原料药企业的神经。

    “原料药产业处于制药产业链的低端,而诺华这样的大型制药集团占领了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他们在中国建原料药生产基地,可能出于两种考虑:一是成本,二是供应。”兴业证券分析师王斌说。“最简单的一个例子,之前国内众多医药企业都试图分得一杯羹的青蒿素原料争夺战,以后诺华就会通过自己的原料药工厂更直接地自行采购了。当然,这对于诺华来说只是很小的一个品种,但对于国内原料药企业,也许就面临着原来地位受挑战的问题。”

    除此之外,对于像华药、石药、海正这些长期从事原料药出口业务的大型医药企业而言,影响并不大。“我国原料药出口还是以大宗、基础、劳动力占用型的原料药为主。其中发酵类、半合成类是我们的长项,这也是现在中国原料药行业的定位。诺华生产的原料药主要是小宗、创新药物活性成分的中间体,且都是供应诺华在欧美的工厂,并不在中国国内流通。就此而言,在华建立原料药厂,与我们并不存在竞争关系,更谈不上对国内原料药行业的冲击。相反,诺华的原料药生产技术相对先进,运作也比较规范,对国内原料药企业会有一些促进。”健康网首席研究员吴慧芳分析道。
, 百拇医药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诺华原料药生产基地的建立只是其全球布局的一个部分,对其他跨国制药巨头形成示范效应显然是过于乐观的说法。

    打成本算盘?

    斥资上亿美元在中国建原料药工厂,诺华的实际投入可能远远大于直接向中国企业采购的成本。这样的投入何时才能收回来?这样的投资项目是否划算?

    分析人士认为,诺华对于投入和产出显然有另一种算法。首先,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原料优势以及人力资源优势。“在欧美建原料药工厂,环保成本太高。而只要是在低成本的地方建厂,无论在哪里,对诺华而言都是划算的。”该分析人士说。

    其次,苏州诺华是诺华全球惟一一个集研发和生产为一体的基地。“将开发中心与新工厂建在一起有诸多优势,例如可实现科学专有知识和人才的共享,基础设施和诸如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及财务管理等综合服务的资源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诺华全球药品开发总裁James Shannon博士向记者表示。

    最后,“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国内的经济大环境越来越好,谁都不会放弃对这个未来的潜力市场的占领。诺华的此举既是完善其全球的战略网络,也是加速对中国市场的布局。”王斌说。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24期, 百拇医药(郭望 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