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专家讲坛
编号:10951684
周仲瑛教授“湿热论”钩玄(3)
http://www.100md.com 2006年3月1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504期
     湿热的临床表现多样,与湿温、痰热、瘀热、郁热同中有异

    (一)湿热的临床表现多样

    湿热为病有以发热为主,有以黄疸为主,有以脘痞呕恶为主,有以头身困重为主,临床表现多样,涉及到的常见现代医学疾病有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感冒、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细菌性痢疾、疟疾、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腹泻、肾小球肾炎、尿路感染、尿路结石、前列腺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病、白塞氏病、子宫颈炎、盆腔炎、阴道炎、新生儿黄疸、婴幼儿腹泻、小儿夏季热、带状疱疹、湿疹、痤疮、黄褐斑、痱子、酒渣鼻及痔疮等。湿热虽然为病多端,但主要临床表现有:

    1.身热不扬。病人对发热的耐受性较强,主观上自觉身热不著,虽发热不是很难受,但测体温有时却很高。或午后身热,或汗出而发热不退。
, 百拇医药
    2.口黏不渴。一般为口黏不思饮水,或渴不引饮,部分病人表现为口干口苦口甜。

    3.胸闷脘痞。病人常觉胸部痞闷,脘腹胀满不适。

    4.头重身困。病人多头重如裹,身困肢倦。

    5.纳呆呕恶。胃呆少纳,恶心欲吐。

    6.黄疸。一般表现为面目肌肤黄色鲜明。

    7.尿黄,大便不爽。一般小便短少,尿色浑浊或黄赤,或小便灼热,余沥未尽;湿重者大便恒多偏溏,或胶腻而滞下不爽。湿温病有大便下血者,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8.舌苔腻。若湿重者,苔多白腻或厚白腻;热重者,苔多黄腻或厚黄浊腻,或黄褐如咖啡色。

    9.脉濡数。薛生白谓:“湿热之证,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见,不拘一格。”临床一般濡数脉为多见,伤寒病可出现相对缓脉。
, 百拇医药
    10.白疒:这是湿热病过程中特有的证候。白疒的出现,表明氤氲气分的湿热有外透之机,本为佳兆。应注意其大小色泽,非“汗疹”一词所能表达。大多分布在颈项、胸背及腹部,其状宜晶莹饱绽。若白如枯骨,或干瘪无浆,为气液两竭,正不胜邪之象。

    当然,随着湿与热的偏重程度不同,以及湿热在不同脏腑部位,如脾湿胃热、肝热脾湿、肝胆湿热、肠腑湿热、膀胱湿热等,其具体临床表现也各有不同。周老强调对湿热的辨证,察舌是极为重要的方法,并常常以苔腻的厚薄程度辨湿之多少,苔腻的部位在舌的前、中、后定上、中、下三焦。其中以色白为湿重,色黄为热重,色灰或黑为湿热俱盛。再参以问诊,口腻、口淡属湿,口干属热;湿多于热则口甜,热多于湿则口苦。

    (二)湿热与湿温、痰热、瘀热、郁热同中有异

    湿热与湿温古代文献大多混称,但湿温属温病的一种,主要因外感湿热病邪而起病,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地域性、传染性及流行性,病人有发热,并常有卫气营血及三焦传变经过。而湿热为病既可起于外感,也可因于内伤,病人不一定有发热,一般不传染也不流行。湿热的概念大,范围广,湿温只是外感湿热病证中的一种。
, http://www.100md.com
    湿热与痰热病人尽管都可以出现胸闷、口黏、舌红苔黄腻等临床表现,甚至湿热还可酿痰上犯心包,出现昏迷,但痰热病人常有咯吐黏痰,为湿热病人所没有。痰热上窜则头晕、目眩,内扰心神则神情异常、心烦易惊、呆钝、独语、哭笑无常等,痰热致病的多样性、怪异性,与湿热为病脘痞、腹胀、身重、呕恶、纳呆、脉濡数以脾胃为中心者不同。另外,痰有形而湿无形,所以痰热为病可以有外形见症,如瘿瘤、乳房包块等,而湿热疾病一般却没有。

    湿热与瘀热、郁热虽都有火热偏盛的一面,但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各不相同。瘀热多有血热、血瘀,甚至出血之表现,其病位在血分,与湿热留恋气分者有异。瘀热舌以暗红或红绛,舌体青紫,或有瘀点瘀斑为主,苔多不黄腻;湿热以舌红苔黄腻为主,舌不青紫,也无瘀点瘀斑。但湿热从气入血,亦可兼夹瘀热征候。郁热多与气郁化火有关,与湿热病虽同在气分,但郁热的病人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患者往往自觉痛苦很多,症状繁杂多变,有多系统表现,但大多查无实质性病变,或虽疑为实质性病变,而又不能定性、定位,明确诊断,临床上常以心身疾病、功能性疾病及亚健康状态者为主,病情较轻,多“无形”可辨;湿热为病,多与情志关系不大,常有明确的疾病定位,且多有实质性损害,病情较重,锢结难解,非暗示、心理治疗可以完全缓解。, http://www.100md.com(郭立中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第一届国医大师 > 周仲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