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高价之喜 后有售卖之难 再有烂市之痛——平贝母持续扩种风光不再
平贝母为东北三省的道地药材之一,是我国较名贵的传统大宗药材,按产量排序的前三位产区为黑龙江、吉林、辽宁。多年来,中药材市场上的平贝母与川贝母、浙贝母一直是“三分天下”的格局。
■市场地位陡然上升
20世纪80年代前,平贝母在中药材大家族中还是个“小字辈”,地位平庸,不为药市所重视。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医药市场的迅猛发展和医药产品的科技创新,开发了大量的以川贝母和浙贝母为主要原料的成药,所需贝母原料数量与日俱增。但由于野生川贝母和浙贝母资源日益匮乏,人工种植起步较晚,如今尚未形成规模,产量也相应很少。于是,平贝母被大量使用以满足市场需求,致使其价格逐年上涨,由20世纪80年代的5元~10元(每公斤价,下同)上涨至20世纪90年代的20元~30元。需求量增加、价格上涨,使平贝母的市场地位陡增,在“贝氏”家族中的排序由第三位升为第一位,“小字辈”变成了“老大”。之后,平贝母价格扶摇直上,2000年达35元~40元,2001~2002年再涨至50元~60元,2003年的平贝母价格更是连升数级,由70元一直涨到260元~270元,创出历史上的“天价”,令众商家刮目相看,备受药农关注。
, http://www.100md.com
■种植面积急剧扩大
在利益驱动下,东北三省平贝母主产区的各个市县、村镇的农民,甚至是林场工人、农场农工、下岗职工以及城镇的赋闲人员一哄而起,大种特种平贝母,一时间,种植热潮锐不可当且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导致平贝母的种植面积急剧增大,由20世纪80年代的670公顷骤增至13,000公顷,产量也随之由年产150吨狂增至15,000吨,增幅高达百倍之巨。2005年平贝母的种植面积超过16,000公顷,产量也再次跃上新台阶,达到16,000吨~20,000吨,创历史新高。
盲目扩种导致平贝母价格“一泻千里”,到2005年跌入谷底,价格由2003年的260元~270元跌至30元~40元,几乎无人问津,彻底从“老大”的位子上跌落下来。
■现库存可供三年之需
2005年东北三省平贝母产新后的情况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翰砍中龀ぁ?br>价格继续下滑、产区扩种不止、烂市已成定局。
, 百拇医药
据笔者的调查,因平贝母的生长期为两三年,2005年产新的平贝母是在2002~2003年种植的,这期间的东北三省风调雨顺,各地又扩大种植面积,2005年的总产量(鲜品)至少在16,000吨~20,000吨之间。其中,黑龙江主产区的阿城、宾县、五常、尚志、苇河、亚布力、牡丹江、海林、宁安、东京城、穆棱、密山、虎林、庆安、铁力、伊春等20多个市县的总产量约为9,000吨~10,000吨;吉林主产区的榆树、舒兰、蛟河、桦甸、靖宇、抚松、浑江、敦化、安图、延吉、长白山等18个市县的总产量约为5,000吨~7,000吨;辽宁主产区的本溪、凤城、清原、新宾、西丰、宽甸、岫岩等10余个市县的总产量约为2,000~3,000吨。扣除东北三省农民自产自留做种子的1/3鲜品量(5,000吨~7,000吨),投入市场的鲜品为11,000吨~13,000吨,折干后为3,700吨~4,500吨。
各地药市反馈的信息显示,2005年东北三省产新的3,700吨~4,500吨干品基本上没有销出去,再加上前几年的库存,当前平贝母的存量总数应该在15,000吨左右,按国内每年消化5,000吨算,需要3年时间才能消化殆尽,但在这三年间又将有10,000吨新品上市,由此可以肯定,平贝母烂市局面三五年内难以缓解。
, 百拇医药
回顾十多年来平贝母产区农民走过的路,可以称之为“悲欢三部曲”,即:先有高价之喜,后有售卖之难,再有烂市之痛。
■扩种的脚步仍未停止
如今,东北三省的平贝母烂市是众商的共识,但产区农民并未停止扩种。几位药农道出了缘由:种平贝母比种粮食赚钱多。他们算了三笔经济账:第一,种1亩(667平方米)平贝母需要种子200公斤左右(如种小粒平贝母需300公斤,中N?50公斤,大粒为200公斤),按2005年产地种子的平均销售价格14元~16元计算,每667平方米种子费用为2,800元~3,200元,再加上肥料、农药、人工等费用还需500元左右,两项相加支出约为3,200元~3,700元;第二,平贝母产量最少是种子量的3倍,即600公斤,按2005年最低的市场销售价14元~16元计算,总收入应为8,400元~9,600元,减去总成本,三年的纯收入为5,100元~5,900元,平均每年每亩纯收入应为1,700元~1,900元。如果地力肥沃,风调雨顺年的亩产量应是种子的5倍,即:三年亩产1,000公斤,毛收入应为14,000元~16,000元,扣除成本3,300元~3,700元,纯收入应为10,700元~12,300元,平均每年亩纯收入当为3,500元~4,100元。这是按2005年低价计算的,如按2003年的70元~80元的价格计算,每亩纯收入在18,000元以上。这些收入还不包括平贝母地里套种的玉米、大豆、蔬菜等收入;第三,种1亩(667平方米)玉米、大豆,扣除种子、化肥、农药、地膜、人工等支出,纯收入只有300元~500元,只是种植平贝母的1/10左右。有的农民甚至认为,平贝母价格再跌,也比种粮多赚钱。
, 百拇医药
■规避风险是第一要务
农民种药材追求利润最大化,无可厚非,但近几年就因东北三省农民无休止的盲目扩种平贝母,出现市场爆满,价格大滑,农民血本无归的情况。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药农应认真考虑市场风险的存在。
要因势利导。政府不能干预药农的选择,但可因势利导,应多方位、多层次地了解国内外药材市场行情,通过多种途径及时公布信息,让农民对市场有正确的认识,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盲目发展,一哄而上,最终一哄而下,一哄而赔。
要协调种植面积。东北三省有关部门应依据谐⌒枨蠛褪导是榭觯己退?br>服次产区、非产区以及多年销售难、亏本和微利产区的药农压缩或减掉平贝母的种植面积,改种市场需求、前景看好、收益高的药材品种或其他经济作物,使平贝母的生产与市场需求对接,这既有利于农民,也有利于中药材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要先签订单后种植。产区有关部门应帮助农民多方寻找市场,与药品生产企业、药材市场、药店、饮片公司、外贸出口与医疗单位等各类用户签订合同,解决卖药难的问题。
要形成行业组织。分散的种植户组织要有意识地组成利益共同体,纳入到行业协会、合作社等民间组织中去,按GAP要求组织生产,实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公司(药厂、药市)”的模式,按市场需求种植平贝母,减少市场风险,确保产销渠道畅通无阻,增加利润,保证农民增产增收。
文/丁立威, 百拇医药
■市场地位陡然上升
20世纪80年代前,平贝母在中药材大家族中还是个“小字辈”,地位平庸,不为药市所重视。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医药市场的迅猛发展和医药产品的科技创新,开发了大量的以川贝母和浙贝母为主要原料的成药,所需贝母原料数量与日俱增。但由于野生川贝母和浙贝母资源日益匮乏,人工种植起步较晚,如今尚未形成规模,产量也相应很少。于是,平贝母被大量使用以满足市场需求,致使其价格逐年上涨,由20世纪80年代的5元~10元(每公斤价,下同)上涨至20世纪90年代的20元~30元。需求量增加、价格上涨,使平贝母的市场地位陡增,在“贝氏”家族中的排序由第三位升为第一位,“小字辈”变成了“老大”。之后,平贝母价格扶摇直上,2000年达35元~40元,2001~2002年再涨至50元~60元,2003年的平贝母价格更是连升数级,由70元一直涨到260元~270元,创出历史上的“天价”,令众商家刮目相看,备受药农关注。
, http://www.100md.com
■种植面积急剧扩大
在利益驱动下,东北三省平贝母主产区的各个市县、村镇的农民,甚至是林场工人、农场农工、下岗职工以及城镇的赋闲人员一哄而起,大种特种平贝母,一时间,种植热潮锐不可当且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导致平贝母的种植面积急剧增大,由20世纪80年代的670公顷骤增至13,000公顷,产量也随之由年产150吨狂增至15,000吨,增幅高达百倍之巨。2005年平贝母的种植面积超过16,000公顷,产量也再次跃上新台阶,达到16,000吨~20,000吨,创历史新高。
盲目扩种导致平贝母价格“一泻千里”,到2005年跌入谷底,价格由2003年的260元~270元跌至30元~40元,几乎无人问津,彻底从“老大”的位子上跌落下来。
■现库存可供三年之需
2005年东北三省平贝母产新后的情况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翰砍中龀ぁ?br>价格继续下滑、产区扩种不止、烂市已成定局。
, 百拇医药
据笔者的调查,因平贝母的生长期为两三年,2005年产新的平贝母是在2002~2003年种植的,这期间的东北三省风调雨顺,各地又扩大种植面积,2005年的总产量(鲜品)至少在16,000吨~20,000吨之间。其中,黑龙江主产区的阿城、宾县、五常、尚志、苇河、亚布力、牡丹江、海林、宁安、东京城、穆棱、密山、虎林、庆安、铁力、伊春等20多个市县的总产量约为9,000吨~10,000吨;吉林主产区的榆树、舒兰、蛟河、桦甸、靖宇、抚松、浑江、敦化、安图、延吉、长白山等18个市县的总产量约为5,000吨~7,000吨;辽宁主产区的本溪、凤城、清原、新宾、西丰、宽甸、岫岩等10余个市县的总产量约为2,000~3,000吨。扣除东北三省农民自产自留做种子的1/3鲜品量(5,000吨~7,000吨),投入市场的鲜品为11,000吨~13,000吨,折干后为3,700吨~4,500吨。
各地药市反馈的信息显示,2005年东北三省产新的3,700吨~4,500吨干品基本上没有销出去,再加上前几年的库存,当前平贝母的存量总数应该在15,000吨左右,按国内每年消化5,000吨算,需要3年时间才能消化殆尽,但在这三年间又将有10,000吨新品上市,由此可以肯定,平贝母烂市局面三五年内难以缓解。
, 百拇医药
回顾十多年来平贝母产区农民走过的路,可以称之为“悲欢三部曲”,即:先有高价之喜,后有售卖之难,再有烂市之痛。
■扩种的脚步仍未停止
如今,东北三省的平贝母烂市是众商的共识,但产区农民并未停止扩种。几位药农道出了缘由:种平贝母比种粮食赚钱多。他们算了三笔经济账:第一,种1亩(667平方米)平贝母需要种子200公斤左右(如种小粒平贝母需300公斤,中N?50公斤,大粒为200公斤),按2005年产地种子的平均销售价格14元~16元计算,每667平方米种子费用为2,800元~3,200元,再加上肥料、农药、人工等费用还需500元左右,两项相加支出约为3,200元~3,700元;第二,平贝母产量最少是种子量的3倍,即600公斤,按2005年最低的市场销售价14元~16元计算,总收入应为8,400元~9,600元,减去总成本,三年的纯收入为5,100元~5,900元,平均每年每亩纯收入应为1,700元~1,900元。如果地力肥沃,风调雨顺年的亩产量应是种子的5倍,即:三年亩产1,000公斤,毛收入应为14,000元~16,000元,扣除成本3,300元~3,700元,纯收入应为10,700元~12,300元,平均每年亩纯收入当为3,500元~4,100元。这是按2005年低价计算的,如按2003年的70元~80元的价格计算,每亩纯收入在18,000元以上。这些收入还不包括平贝母地里套种的玉米、大豆、蔬菜等收入;第三,种1亩(667平方米)玉米、大豆,扣除种子、化肥、农药、地膜、人工等支出,纯收入只有300元~500元,只是种植平贝母的1/10左右。有的农民甚至认为,平贝母价格再跌,也比种粮多赚钱。
, 百拇医药
■规避风险是第一要务
农民种药材追求利润最大化,无可厚非,但近几年就因东北三省农民无休止的盲目扩种平贝母,出现市场爆满,价格大滑,农民血本无归的情况。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药农应认真考虑市场风险的存在。
要因势利导。政府不能干预药农的选择,但可因势利导,应多方位、多层次地了解国内外药材市场行情,通过多种途径及时公布信息,让农民对市场有正确的认识,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盲目发展,一哄而上,最终一哄而下,一哄而赔。
要协调种植面积。东北三省有关部门应依据谐⌒枨蠛褪导是榭觯己退?br>服次产区、非产区以及多年销售难、亏本和微利产区的药农压缩或减掉平贝母的种植面积,改种市场需求、前景看好、收益高的药材品种或其他经济作物,使平贝母的生产与市场需求对接,这既有利于农民,也有利于中药材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要先签订单后种植。产区有关部门应帮助农民多方寻找市场,与药品生产企业、药材市场、药店、饮片公司、外贸出口与医疗单位等各类用户签订合同,解决卖药难的问题。
要形成行业组织。分散的种植户组织要有意识地组成利益共同体,纳入到行业协会、合作社等民间组织中去,按GAP要求组织生产,实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公司(药厂、药市)”的模式,按市场需求种植平贝母,减少市场风险,确保产销渠道畅通无阻,增加利润,保证农民增产增收。
文/丁立威,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