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6年第10期
编号:10951612
CRT可持续逆转心衰患者的左室重构 非缺血性心衰患者的逆转程度好于缺血性心衰患者
http://www.100md.com 2006年3月17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6年第10期
     本报讯 美国学者Sutton等的研究显示,对于中重度心衰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带来的左室重构逆转与症状改善可持续12个月,改善程度受患者病因的影响。[Circulation 2006,113(2)∶266]

    该研究的目的是在大样本人群中,观察CRT对症状和逆转左心室重构的改善能否持续1年,并评价左心室重构持续逆转患者的比例以及这些疗效在缺血性和非缺血性病因的患者中是否存在差别。

    MIRACLE研究纳入NYHA心功能Ⅲ~Ⅳ级、QRS间期≥130 m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5 mm和LVEF≤35%的心衰患者22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最佳药物治疗。

    研究者分别在基线时、CRT后6个月和12个月时对患者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LVEF、左室重量、二尖瓣反流程度、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跨瓣血流峰速(E峰和A峰)和心肌功能指数等指标。

    结果显示,与基线值相比,CRT后12月时,患者LVEDV和LVESV均明显减小(P<0.007和P<0.0001),但均较6个月时大,表明12个月时心室容积有向基线值回归的趋势。LVEF的基线值为24%,6个月和12个月时分别升至29%和31%(P<0.0001)。

    6个月和12个月时,患者左室重量均显著下降(P<0.012和P<0.0001),二尖瓣反流均减轻(P<0.0001和P<0.0001)。与基线值相比,12个月时左室充盈时间、E/A比率和心肌功能指数均明显改善(P<0.0001、P<0.031和P<0.0001),6个月和12个月左室重构逆转患者的比例分别为74%和60%(P<0.05)。

    亚组分析显示,左室重构的逆转与病因相关,非缺血性心衰患者左室逆转比例高于缺血性患者。6个月时,虽然两组患者左室容积均明显下降,但非缺血性心衰患者的改善程度是缺血性患者的2倍。在12个月时,缺血性心衰患者左室容积与基线值无显著差异。

    研究者认为,缺血性心衰患者左室重构改善程度较小可能与缺血性疾病进展有关。,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