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临床医学进展回顾 艾滋病治疗
李太生
1990年获得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内科学医学硕士学位;1994年10月-1995年10月就读于法国巴黎六大居里医学院,获艾滋病专科医生学位(D.U学位);1995年12月至1999年1月在法国高等应用研究院地球与生命科学系学习,获免疫学博士学位。
曾获法国优秀外国医师奖(1999年Vctoria Hugo奖)、中华医学会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等,2004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现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副主任、感染内科副主任、艾滋病诊疗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卫生部艾滋病临床专家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常委兼艾滋病学组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艾滋病中心副主任、《中华传染病杂志》常务编委、《国际病毒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英文版》编委、《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委和《中国性病艾滋病杂志》编委等。
艾滋病已成为威胁全人类的重大传染病。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统计,从1981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至今,全世界约有5600万艾滋病患者和HIV感染者,并已造成1390万人死亡,每天新增感染者16000例。
自1987年3月第一种抗艾滋病病毒药物齐多夫定(AZT)问世以来,已通过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艾滋病临床治疗的药物达4大类27种,包括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蛋白酶抑制剂(PI)和融合抑制剂(Fusion Inhibitors)。HIV/AIDS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方案也从最初的AZT单药治疗,过渡到AZT、ddI、D4T、3TC的二联组合治疗,到现在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走过了18年的历程。
自1996年HAART用于临床以来,艾滋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患者的免疫功能得到重建,生存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但HAART只能控制HIV的活动复制,不能将感染者体内的病毒完全清除,需长期或终身服药。同时,药物毒副作用、耐药性、依从性等问题也限制了HAART的应用。为了克服HAART存在的弱点,研究者们致力于可能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性疫苗的研究,以期能够代替HAART,从而减少用药负担和副作用。但就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疫苗距其真正投入临床应用至少还需数年时间。因此,HAART仍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艾滋病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为了尽量减少HAART药物的毒副作用和耐药突变,优化治疗方案,提高疗效,何时开始进行抗病毒治疗、选择哪种治疗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38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