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988952
自杀的心理学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6年3月17日 健康人
     一、自杀者的心理特征

    关于自杀者的心理特征尚存在争论。一般学者并不承认存在任何特殊的“自杀个性”。但是,对自杀者,主要是对自杀未遂者和有自杀意念者的研究,发现自杀者在认知功能、情感、人际关系和应激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分述如下:

    1. 认知功能方面:许多学者对自杀者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了研究,发现:(1)自杀者一般认识范围比较狭窄(管视,tunnel vision),倾向于采取非此即彼和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以黑白、对错、好坏的简单二分方式(dichotomous fashion)来分析遇到的问题,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能对自己和周围环境作出客观的评价。(2)在分析问题时,自杀者倾向于固执和被动,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归因于命运、运气和客观环境,相信问题是不能忍受带来的痛苦的(intolerable),是无法解决的(interminable),是不可避免的(inescapable), 即Chiles所谓的“三是”(Three is)。(3)面对困难时,要么缺乏解决问题的技巧,要么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正确的估计,或者根本就不作任何的估计,其结果是经常选择了不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式。(4)自杀者倾向于缺乏耐心,不现实地期望在很短的时间内能获得成功,如果某一解决问题的方式没有取得直接的、即时的成功,很快就会将其抛弃,结果他们在解决问题方面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功。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把自杀当作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有研究表明,这一点与自杀意愿的强烈程度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5)倾向于从阴暗面看问题,对人、对己对社会均是如此。表现为对全社会、特别是对周围人群抱有深刻的敌意,从思想上,感情上把自己与社会隔离开来。觉得自己没有前途,看不到个人和社会在将来可能发生的改变(hopelessness)。这种悲观的心理可导致抑郁情绪,进而产生自杀念头。(6)缺乏决断力(indecisiveness),即犹豫不决,没有主见,同时行为又具有冲动性。
, http://www.100md.com
    2. 情感方面:(1)自杀者通常有许多慢性的痛苦,焦虑、抑郁、愤怒、厌倦和内疚成为其情感的主要特征。(2)他们对自己的这些负性情绪感到厌恶,很难接受。(3)自杀者通常情绪不稳定,不成熟,表现出神经质倾向。(4)倾向于冲动性地试图排除情感,采取各种方法伤害自己,如酗酒、过量服药、捶胸顿足、用头撞墙、扯头发、暴饮暴食,甚至用锐器伤害手部、胸部和大腿等处的皮肤。

    3. 人际关系方面:首先是社会交往有限,与周围直接的人际关系(家人、邻里、同事、朋友)常发生冲突,经常丧失已经建立的人际关系,同时害怕被别人拒绝。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从中能够获得同情和有效支持的那一种。相反,自杀者并不缺乏那种没有意义、甚至令人反感的“社会支持”,包括甜言蜜语的哄骗和“你只需如何如何去做”之类的简单教训。(3)自杀者难以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新的社会环境使他们感到不适,导致社交性焦虑和逃避社交的行为。 4. 应激性事件出现的频率较高,特别是负性应激事件。生活对于许多自杀者来说无异于苦海,除了躯体疾病、经济困难等长期性事件外,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小的骚扰(hassle),使他们不得安宁。研究表明,自杀者在采取行动前的24小时内,小应激事件和人际关系损失的发生频率都非常高。
, 百拇医药
     二、自杀的动机

    通过自杀未遂者事后的回忆,自杀者留下的遗书,曾有作者描述过各种各样的自杀动机:如摆脱痛苦、逃避现实、实现精神再生,通过死后进入天堂以获得人世间得不到的温暖和快乐,牺牲自己使别人过得更为幸福、惩罚自己的罪恶行为(现实的或想象的),保持自己道德和人格上的完美,作为一种表达自己困境、向外界寻求帮助和同情的手段等等。有些服毒自杀者甚至声称“仅仅是为了好好睡一觉”。 Farberow (1968) 将所有自杀动机分为两类:(1)人际动机(interpersonal motivations):自杀者企图通过自杀行为,使其他人有所行动和/或改变别人的态度和感觉。因而自杀行为可以看作一种影响、说服、操纵、改变、支配别人行为或感觉、寻求帮助的一种方法,其对象常常是其配偶、情人或家庭成员,与自杀者关系非常密切。在较少见的情况下,其对象是泛化的,甚至可能是社会本身。也有用自杀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内疚和对别人的歉意者,不过较为少见。持人际动机的自杀者通常为年轻女性,自杀未遂多见。(2)个人内心动机(intrapersonal motivations):常见于与其他人失去联系的老年人,主要目的在于表达不能满足自我需要所遭受的压力和刺激。这种人由于年老体衰,社会联系不断丧失,强烈地感到孤独,觉得生活没有多少意义。通常对生与死的选择没有什么矛盾,死的愿望较为坚决,成功的可能性也大。
, http://www.100md.com
     三、自杀行为的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是从个体水平来解释自杀的,其着重点是心理发展过程与自杀的关系。主要理论包括:

    1.心理动力学理论:在Freud看来,自杀是一种主要来自个体无意识层的原发性内部冲突所致。对以前是爱恋着的,现在痛恨着的客体的强烈的、攻击性意向的内向投射(introjection),使个体感到对自己愤怒和敌意,其结果就是抑郁,继而自杀。精神分析学者Karl Minninger在“人的自我对抗(man against himself)”一书中构想自杀是一种反射性谋杀,自杀者将对别人的愤怒向自我转化或把自杀当作一种自我惩罚的手段。他还描述了一种自我死亡本能(self-directed death instinct, 与Freud的死亡本能类似),提出自杀者的敌意有三个组成部分,即杀人的愿望,被杀的愿望和死的愿望。另有些精神分析学家认为,自杀者从小就不善于表达自己对别人的敌意和愤怒,形成强烈的自卑感和依赖个性。这种人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距离,企图通过自杀求得精神上的再生和重新构造自我。显然这类假设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 百拇医药
    2.学习理论:主要在美国形成的功能主义和行为主义学派,发展了自杀的社会学习模式。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虽然社会结构、无意识冲动和神经化学物质切实影响一个人的学习、感觉和行为表达方式,但行为是有动机的,没有证据表明象自杀这样复杂的行为只是由遗传所决定的,因此不应用学习理论就不可能充分理解自杀行为。确实有一些支持学习理论的证据,例如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关系密切的朋友有过自杀行为,个体自杀的可能性就大;电影、电视,小说中主人公的自杀行为亦有人模仿。医师的高自杀率可以解释为医师经常接触病人,了解各种有效的自杀方法,而以此作为自身摆脱苦恼的途径。 Chiles等认为是一种习得的问题解决方式(Learned problem-solving model)图3-1),这种方式常被内部和外部原因所强化(reinforcement)。前者指的是自杀后躯体、心境或精神状况的改变。包括(1)许多自杀病人的焦虑和害怕在自杀行动后得到缓解,而焦虑和害怕正是他们情绪危机的核心;(2)情绪得到释放。外部强化指的自杀行动后的环境改变,包括脱离危机环境,可能获得暂时的人际关系改善和得到别人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等。

    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良好的生活应该是有意义的,个体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潜能。相反,自杀者不能实现自己的潜能,其生活变得没有意义。,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