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989032
眼棘球蚴病表现、危害、诊断和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06年3月17日
     棘球蚴有细粒棘球蚴和泡状棘球蚴二种,都可寄生于眼眶,但前者较多见。成虫主要寄生在狗及其它犬科动物的小肠中,人吃了该虫虫卵污染的食物而感染。虫卵在十二指肠中孵化出幼虫,然后穿过肠壁随血流到达身体各部,引起包虫病。

    到达眼部的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与其它部位的一样,形成囊肿。囊内还会产生许多子囊,外面为白色纤维组织所包围。囊内充满液体,其中含有头节,每个头节都能进一步发育为子囊,此即所谓单房性棘球蚴囊。细粒棘球蚴可寄生于眼睑、结膜、玻璃体、视网膜与眼眶。眼眶包虫病可发生于眼眶任何部位,其症状与一般眼眶肿瘤相似,即眼球突出、偏位而引起复视。眼球突出严重时可发生暴露性角膜炎、角膜溃疡、角膜穿孔,甚至发生全眼球炎或眼球萎缩。有的包虫囊可生长很大,充满整个眼眶,并可腐蚀眶壁,侵犯到颅腔。也可压迫视神经而产生视乳头水肿,视网膜出血或视神经萎缩。包虫偶可寄生于眼内,在玻璃体内逐渐长大,导致失明。

    包虫囊破裂后往往产生毒性反应或过敏反应,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乃至死亡。局部可产生炎症性肿胀。囊液中含有的头节外渗引起囊外扩散感染,在其附近形成许多新的包虫囊。因而囊肿穿刺绝对禁忌,手术中要防止剥破囊壁。

    泡状棘球蚴主要寄生于肝内,偶寄生于眼眶,由无数很小的囊泡聚集而成,所以又称多房性棘球蚴。囊泡有生发层和角质层,内含胶状物。囊泡可向周围组织增殖侵蚀,产生慢性炎症反应,常因组织坏死、液化而形成空腔。囊泡形状极不规则,增殖主要是外生性,类似恶性肿瘤。眼眶内寄生的泡球蚴往往可扩展至筛窦、颅底,引起鼻腔和内耳道狭窄,破溃后又可并发细菌感染。

    眼棘球蚴病的诊断一般较为困难,用免疫诊断方法往往血清抗体滴度低,敏感性差。常用的方法有:用棘球蚴液进行皮内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治疗病人主要用手术摘除。近来也有试用驱虫药物治疗者。目前看来使用吡喹酮疗效较差,甲苯咪唑可能有一定疗效,但剂量要大,治疗时间要长,最好用于感染早期,包囊直径一般不超过5cm时治疗可能收效。常用剂量为:60—200mg/(kg·d),分三次口服。需连续服用12—48周。有人建议该药仅用于手术后预防继发性播散。另外Saimot(1g83)用丙硫苯咪唑治疗人体包虫病,疗效显著。剂量为10—14mg/(kg·d),连续服用30天。该药杀虫作用缓慢,可以防止抗原的大量释放而导致过敏反应,因而认为丙硫苯咪唑是一种很有希望的药物。另外,Sakamoto(1979)报道,在泡状棘球蚴病人手术时局部注入2—甲基亚砜(DMSO)能引起泡状蚴坏死。

    本病主要流行于西北、内蒙畜牧地区。对在流行区居住过的人发生类似眼眶肿瘤症状时应想到本病。,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