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989023
眼弓形虫病致病机理、诊断和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06年3月17日
     弓形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眼弓形虫病大多为先天性感染。

    先天感染的眼弓形虫病主要表现为视网膜脉络膜炎,此外可伴有眼球震颤、小眼球、瞳孔膜残存、玻璃体动脉残存、视神经萎缩及斜视等。

    急性弓形虫病往往发生于胎儿期或出生后不久,国内至今未见急性期眼底改变的报告。临床上眼科检查时往往发现已有瘢痕形成,为陈旧性病灶的表现。典型的陈旧病灶多位于黄斑部,约2—3个视乳头直径大小,中央部呈灰色或白色,边缘部有黑褐色色素沉着,病灶边缘不整齐,常呈锯齿状,并有脱色素现象。过去往往诊断为黄斑缺损,其实这是坏死性渗出性炎症的修复瘢痕。

    陈旧病灶附近又可出现再发病灶,有时在赤道部或在另眼发现,也有陈旧病灶内部再发者。急性期往往有白色渗出,病变部位视网膜水肿混浊,轻度隆起,境界不清,同时可见局部血管炎,动静脉管腔不规则,伴有套袖样白鞘。玻璃体混浊,有时前房水亦混浊。虹膜后粘连。一般经过2—3月后炎症逐渐消退,病灶平复。1—2年后转变为陈旧病灶。重症患者可导致视网膜剥离、青光眼以及眼内炎而失明。后天感染并发眼部症状者很少见,偶可发生局限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炎,眼底改变与先天感染的复发病灶相同,有视力下降,血清学反应阳性等。
, http://www.100md.com
    弓形虫到达眼部的途径可能为血行感染。因多数病例发生在黄斑部,该部血管分布较密,弓形虫在毛细血管内容易引起栓塞。反复发作的眼弓形虫病可能是细胞免疫反应缺陷所致。

    眼弓形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应与钩端螺旋体病、结节病、晶体过敏性眼内炎、交感性眼炎、梅毒、结核、巨细胞包涵体病、囊球菌属病等相鉴别。

    实验室诊断是本病的重要依据,病原检查一般较困难。在急性感染期,虫体在体内大量增殖时,取外周血或视网膜下渗液涂片,固定后用姬氏或瑞氏染色,用光镜检查滋养体、假包裹或包囊。或将待检材料接种于小鼠或鸡胚绒尿膜,待弓形虫繁殖后再作检查。常用的血清学试验有:美蓝染色试验、间接荧光抗体法、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皮内试验等。对于仅有眼部感染而无全身感染的病人,血清抗体滴度往往不高,可检测房水的抗体滴度。总之,血清学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有待提高。

    眼弓形虫病的治疗与全身发病者不同,不能仅仅给以抗弓形虫药物,应根据发病程度及分型给以不同治疗。陈旧病灶不必治疗,应严密观察。再发病灶是包囊破裂引起过敏反应或释放出弓形虫再次感染,故除了给予抗弓形虫药物外,还需给以皮质类固醇制剂。再发病灶消失后1—2年,可加行预防的光凝固术。局限性渗出性病灶可用抗弓形虫药物治疗。目前最常用的抗弓形虫药物是磺胺药(如磺胺嘧啶)合并乙胺嘧啶。两药协同可抑制滋养体的繁殖,但对包囊无作用,故易复发。且乙胺嘧啶对造血器官有毒性,并且有致畸作用,因此妇女孕期一级不用。还可用氯洁霉素或螺旋霉素治疗,临床症状可有所改善。此外磺胺甲基异恶唑与甲氧苄胺嘧啶合并使用,效果相当于或优于磺胺嘧啶和乙胺嘧啶,且毒性较低。

    弓形虫感染很普遍,据报道全世界约有5亿一10亿人有弓形虫感染。我国杨树森(1981)在天津进行弓形虫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阳性率高达28.5%。弓形虫性视网膜脉络膜炎在欧美各国约占全部色素膜炎的1/3,是现在明确病因的色素膜炎中发病最高的。日本近年来本病的报告日益增多,约占色素膜炎的10%一20%。我国目前已有多例报告。鉴于弓形虫病的全球性分布及高发病率,值得引起我国医务界的高度重视。,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