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更多信息
编号:10988065
科学“预测”还是心理安慰?
http://www.100md.com 2006年3月27日 红网
     3月24日《北京晨报》报道,23日,4位来自瑞典的诺贝尔奖评选团成员到清华大学演讲并回答学生提问,为大学生详细披露了诺奖评选的整个过程。在演讲结束的时候,评审委员预测“ (中国人)可能会在文学或是和平方面获奖。另外,中国的女科学家有可能会得奖”,并肯定地说 “清华学生在今后40年内会得诺奖”。

    男科学家会获奖,女科学家也会获奖;可能会获得文学奖,也可能会获得和平奖;清华大学的学生更会在40年内获奖。这四位诺贝尔奖评选团成员为国人描绘的得奖前景是何等的灿烂辉煌!这种来自“诺贝尔奖发源地”的“权威说法”足以令一些有诺奖情结的人欣喜欲狂。遗憾的是,我们看不到这些美丽的预测建立在多少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反而给人一种空想的感觉,就像一个个美丽的肥皂泡,虽然光彩夺目,但可望不可及,既不解渴,更不充饥。

    抛开一些违背学术道德获奖的事例不言(因为,用违背学术道德的手段获奖其实是国家的一种耻辱),长期以来,诺贝尔奖的评选,一直是“狼多肉少”,竞争激烈。因此,无论是在评选原则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中,诺贝尔奖的评选都是一个“有中选优”的过程。要获得诺奖必须要有突出的学术成就,但突出的学术成就只是获奖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因为,突出成就是比较而言的,强中更有强中手,你的水平再高、成就再大,如果还有水平更高的、成就更大的,你只能靠边站。对谁能够获得诺奖、哪所学校的学生多长时间内能获奖不是不可以预测,但这种预测应该建立在科学分析、客观比较的基础上。脱离了客观实际的预测,其预测的结果越美妙,越是更接近于空想。

    尽管获得诺贝尔奖对中国有多大作用谁也说不清楚,但夺得诺贝尔奖确实一直是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梦想,如果能够实现,毫无疑问也是为国家和人民争了光。但梦想毕竟是梦想,现实毕竟是现实,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就把别人礼节性的溢美之词或是安慰之语当成至理名言和前进方向,其结局只能是狗咬尿泡──空欢喜一常,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