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超:OTC市场膨胀新目标
在我国几乎所有城市中,尽管零售药店数量逐年上升,但商场、超市等非药店的销售网点数增长的幅度和速度都已超过了药店。日前,在上海召开的“中国非处方药协会第四届第三次理事会”上,有关专家指出,从全球的发展趋势来看,非处方药(OTC)的销售门槛将逐步降低,未来十年内,商超有可能成为OTC销售的主渠道。也因此,“扩大OTC销售渠道”成为与会者热议的话题之一。
--编者
现实中的尴尬
“你们这儿怎么什么药都没有?”北京金象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军常听到顾客这样的质疑。事实上,自从把乙类OTC专柜开进大型商场、超市后,他几乎天天都要面对这样的抱怨。货架上仅有的维生素、创可贴等商品和冲着“金象”标志来买药的顾客需求间发生矛盾是常有的事,“但是,经营范围就是这些,我们也没有办法向所有的消费者解释--这里只是销售乙类OTC的专柜而不是药店”。让徐军更为担心的是,长此以往会对金象品牌产生负面影响--“老百姓会认为金象是一个买不到药的药店,这个损失就大了”。
, http://www.100md.com
2004年7月,当北京的老百姓从药店购买抗菌药被拒后,第一次真切地知道了“处方药”的概念。随后,相关部门及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在最广泛的范围对全民进行了一次药学知识教育。但是,两年后,当徐军向前来购药的顾客讲解“乙类非处方药”的时候,他遇到更多的依然是茫然的眼神。
“我们对消费者的医药知识普及教育是很不够的。”徐军坦陈,“以前药品分类知识多在行业内宣传,多数消费者现在还没完全弄清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更不要说乙类非处方药了。”他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企业、协会和政府部门工作都有不到位的地方。
2000年1月1日,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生效;2001年6月,第一批乙类OTC药品名单公布。相对于甲类OTC,乙类OTC由于安全性更高,为便于消费者购买,国家允许其进入商场、超市。同时,国家将有关乙类OTC零售政策制定的权限下放到了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此后,各地版本不同的“乙类OTC零售暂行规定”相继出台。而徐军认为,这是他目前面临的更大问题。
, 百拇医药
“北京现在开乙类OTC专柜有明确的面积要求。”徐军透露,金象现在的专柜基本都在100平方米左右,“其实这个面积开药店最合适了”。谈及开设专柜的初衷,徐军说,虽然不允许经营其他品种,但未来商超肯定是一个获利的大卖场。对于抢占地盘、盘算着有朝一日把专柜变成药店的徐军来说,未来或许很美好,但是“现在不敢想”。
2002年5月,江苏省内首批120家乙类OTC专柜落户特大型商业企业苏果超市。但是,尽管之前也作了调研,一年后回访的结果却让牵线搭桥做红娘的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深感意外。“从苏果超市总部拿到的数据来看,苏果年销售额140亿元,而120个乙类OTC专柜的年销售额只有200万元,非常不成比例。”该局市场处吴信祥说:“在大量的分析、走访后,我们找到了一些共性问题,诸如药学专业人员缺乏,消费者购药更愿意选择在药学服务方面更胜一筹的药店;超市方面对药品经营生疏,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进货价格低,药价和药店相比没有优势;此外,由于多数药品都没有条形码,不能进入超市的商品管理及结算系统,商家出于怕麻烦的心理而对专柜经营缺乏热情。这也是近年来省内商超申办不积极的主要原因--相较全省零售企业14000家,乙类OTC门店(专柜)只有400家。”
, 百拇医药
探索中的心得
相比之下,尽管也存在一些问题,但上海十年来在拓展乙类OTC销售渠道方面的探索显然平稳了很多--来自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处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1月底,上海药品零售企业有2130多家,乙类非处方药销售点993个。
“我们的起步比较好。”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流通管理处处长王燕所说的“起步”指的是上海良好的商业网络--90年代中期,连锁超市在上海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密密麻麻的连锁网络迅速遍布于全市的各个角落。就在那时候,乙类OTC悄悄走进了超市,所不同的是,当时它是以“家庭常用品种”的面孔出现的。因为彼时,国内药品分类管理的概念还没有出现,王燕和他的同事们根据市场反应,觉得有必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遴选出一批家庭常用药,以方便百姓购买。于是,经过和主管部门、临床医生的座谈后,125个初筛后的家庭常用药获准进入上海四家较大的超市--联华、华联、农工商和顶顶鲜。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当时的125个品种基本上都在乙类OTC范围。”王燕介绍,从一开始,对家庭常用药品的监管主要是从源头控制--药品供应由几家大公司承担,“因为当时还没有GMP认证的批发企业,所以我们认定了几个主渠道,到目前为止基本上还是这样:西药供应点以‘华氏’为主,中药方面‘雷允上’居多。”
同时,为了解决“不够专业”的问题,药柜的销售人员一律经药监部门培训后上岗。而由于没有面积等硬性限制,更多的商业企业对乙类OTC表示出了兴趣,“这两年越来越多的超市和商场提出申请,业态也各不相同”。王燕认为,政府部门只要能够保证药品质量可控,其他方面可以让企业去尝试。, 百拇医药
--编者
现实中的尴尬
“你们这儿怎么什么药都没有?”北京金象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军常听到顾客这样的质疑。事实上,自从把乙类OTC专柜开进大型商场、超市后,他几乎天天都要面对这样的抱怨。货架上仅有的维生素、创可贴等商品和冲着“金象”标志来买药的顾客需求间发生矛盾是常有的事,“但是,经营范围就是这些,我们也没有办法向所有的消费者解释--这里只是销售乙类OTC的专柜而不是药店”。让徐军更为担心的是,长此以往会对金象品牌产生负面影响--“老百姓会认为金象是一个买不到药的药店,这个损失就大了”。
, http://www.100md.com
2004年7月,当北京的老百姓从药店购买抗菌药被拒后,第一次真切地知道了“处方药”的概念。随后,相关部门及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在最广泛的范围对全民进行了一次药学知识教育。但是,两年后,当徐军向前来购药的顾客讲解“乙类非处方药”的时候,他遇到更多的依然是茫然的眼神。
“我们对消费者的医药知识普及教育是很不够的。”徐军坦陈,“以前药品分类知识多在行业内宣传,多数消费者现在还没完全弄清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更不要说乙类非处方药了。”他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企业、协会和政府部门工作都有不到位的地方。
2000年1月1日,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生效;2001年6月,第一批乙类OTC药品名单公布。相对于甲类OTC,乙类OTC由于安全性更高,为便于消费者购买,国家允许其进入商场、超市。同时,国家将有关乙类OTC零售政策制定的权限下放到了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此后,各地版本不同的“乙类OTC零售暂行规定”相继出台。而徐军认为,这是他目前面临的更大问题。
, 百拇医药
“北京现在开乙类OTC专柜有明确的面积要求。”徐军透露,金象现在的专柜基本都在100平方米左右,“其实这个面积开药店最合适了”。谈及开设专柜的初衷,徐军说,虽然不允许经营其他品种,但未来商超肯定是一个获利的大卖场。对于抢占地盘、盘算着有朝一日把专柜变成药店的徐军来说,未来或许很美好,但是“现在不敢想”。
2002年5月,江苏省内首批120家乙类OTC专柜落户特大型商业企业苏果超市。但是,尽管之前也作了调研,一年后回访的结果却让牵线搭桥做红娘的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深感意外。“从苏果超市总部拿到的数据来看,苏果年销售额140亿元,而120个乙类OTC专柜的年销售额只有200万元,非常不成比例。”该局市场处吴信祥说:“在大量的分析、走访后,我们找到了一些共性问题,诸如药学专业人员缺乏,消费者购药更愿意选择在药学服务方面更胜一筹的药店;超市方面对药品经营生疏,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进货价格低,药价和药店相比没有优势;此外,由于多数药品都没有条形码,不能进入超市的商品管理及结算系统,商家出于怕麻烦的心理而对专柜经营缺乏热情。这也是近年来省内商超申办不积极的主要原因--相较全省零售企业14000家,乙类OTC门店(专柜)只有400家。”
, 百拇医药
探索中的心得
相比之下,尽管也存在一些问题,但上海十年来在拓展乙类OTC销售渠道方面的探索显然平稳了很多--来自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处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1月底,上海药品零售企业有2130多家,乙类非处方药销售点993个。
“我们的起步比较好。”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流通管理处处长王燕所说的“起步”指的是上海良好的商业网络--90年代中期,连锁超市在上海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密密麻麻的连锁网络迅速遍布于全市的各个角落。就在那时候,乙类OTC悄悄走进了超市,所不同的是,当时它是以“家庭常用品种”的面孔出现的。因为彼时,国内药品分类管理的概念还没有出现,王燕和他的同事们根据市场反应,觉得有必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遴选出一批家庭常用药,以方便百姓购买。于是,经过和主管部门、临床医生的座谈后,125个初筛后的家庭常用药获准进入上海四家较大的超市--联华、华联、农工商和顶顶鲜。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当时的125个品种基本上都在乙类OTC范围。”王燕介绍,从一开始,对家庭常用药品的监管主要是从源头控制--药品供应由几家大公司承担,“因为当时还没有GMP认证的批发企业,所以我们认定了几个主渠道,到目前为止基本上还是这样:西药供应点以‘华氏’为主,中药方面‘雷允上’居多。”
同时,为了解决“不够专业”的问题,药柜的销售人员一律经药监部门培训后上岗。而由于没有面积等硬性限制,更多的商业企业对乙类OTC表示出了兴趣,“这两年越来越多的超市和商场提出申请,业态也各不相同”。王燕认为,政府部门只要能够保证药品质量可控,其他方面可以让企业去尝试。,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