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幼波临床经验
http://www.100md.com
2006年4月1日
治胃宜调和气血关幼波老师在诊治胃病时强调: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治疗胃病首
先要分清病在气,还是在血,或是气血同病。病在气,有气滞、气虚、气陷之分;病在血,则有血虚、血瘀之别。治疗胃病的原则是调和气
血,和胃止痛。气滞者治以疏肝理气,气虚者治以益气补虚;气陷者
治以补气举陷,血虚者治以补血和营,血瘀者治以活血化瘀。若气血
同病者,则气血同调。如气滞血瘀则治以理气活血,气血两虚则治以
补益气血。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维持人体脏腑机能活动的物质基
础。气与血的质量差,数量少,或是气血功能下降,均可产生一系列
的临床证候。如气滞证、气虚证、气陷证、血虚证、血瘀证、气滞血
瘀证、气血两虚证等。气与血并不是各自孤立存在,互不相干的,而
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依赖,互相转化,有着密切内在联系的。
气能生血,气旺则人体脏腑功能旺盛。气又能行血,气为血帅,血在
血脉中流行,全赖于气的率领和推动。气还能摄血,血液循行于脉道
之内而不会外溢,全赖气的主宰和统摄。因此,气非血不和,血非气
不运。气为血帅,血随气而运行;血为气母,气附于血。所以,人体
气血不能相离,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血相依,循环不已。在生理
上气之与血互相依赖,在病理上气之与血亦互相影响。若气与血之间
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遭到破坏,则气血不和,百病乃生。特别是胃又
为多气多血之腑,胃有病,胃的气血必然失调,故治疗胃病宜调和气
血。
从中医气血学说来辨证,胃痛可分为气滞证、气虚证、气陷证,血瘀证和血虚证等证型。
【胃痛气滞证】多因情志不畅,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脉道不通。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脘胀痛,痛窜胁背,胸脘堵
闷,嗳气叹息,苔白脉弦。证系肝郁气滞,治宜疏肝理气,方用柴胡
疏肝散加减。关老师对胃痛气滞证善用香附、郁金、橘红入肝经血分
的理气药,以达到疏肝而气血双调的目的。
【胃痛气虚证】多因劳累过度,年老久病,耗气伤精,脾胃虚损
所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胃脘隐痛,纳少便溏,餐后饱胀,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脉弱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93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