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0076
放宽晋高标准的喜与疑
http://www.100md.com 2006年4月3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38期(总第2292期 2006.04.03)
     近期,浙江省人事厅、卫生厅联合出台了《浙江省乡村卫生技术人员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与职务聘任规定(试行)》,提出放宽相应卫生技术人员晋升高级职称条件。以往卫技人员晋升高级职称,城市农村采用同一标准,而受客观条件限制,浙江省5万多农村卫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还不足150名。

    这次评聘规定的出台无疑将对提高当地农村卫技人员的职称带来明显影响,本期特邀当地医生、各地基层管理者和其他省的基层医生热论新规定对基层医生的影响,并就此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论坛嘉宾

    湖北省武汉市民权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 张汉皋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第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陈华强

    浙江省江山市上余镇卫生院 祝华敏
, 百拇医药
    广东省连州市北湖医院 陈金伟

    江西省浮梁县经公桥镇歧田卫生所 吴国庆

    欣喜

    鼓舞!留人!示范!更公平!

    利好政策留住人才

    张汉皋:首先这确实是一个利好的政策,对农村卫生人才有极大的鼓舞作用,而且这还是留住人才的好办法。过去农村由于待遇、生活环境、技术培养等条件限制使许多水平较高、能力较强的人才都不愿意留下,而是不断“流失”到城市中。《规定》最后强调:凡取得乡村高级卫生技术资格人员,限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聘任。那么就等于给了这些人才一个明确的职业发展前景和范围,使他们安心为农村卫生服务事业作贡献。

    评职称不再“惟学历论”
, 百拇医药
    吴国庆:这个大喜讯起码表明了农村卫技人员得到了社会的关注。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觉得有奔头了!乡镇卫生院的医技人员对这条放宽“晋高”的政策特别欢迎,因为有很多工作多年的医技人员,都是从卫校毕业的,还有的是从赤脚医生做起的,虽说他们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但由于受到年龄和条件的限制,理论和外语、计算机等知识明显不足。现在好了,他们也可以“晋高”了,说明不再“惟学历论”,只要达到了相应专业水平,就能评职称。

    鼓舞基层热爱农村事业

    陈华强:对于我们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医务人员,终于能有机会像大医院的医生一样,胸前佩戴闪亮的副主任或是主任医师的胸牌,想起来也是美滋滋的,表明了乡村医生的工作得到社会认可和尊重。10年前,我们的县医院只有2名副主任医师的名额,竞争异常激烈,而乡镇卫生院能有1名主治医师名额就很了不起了。我相信,这将鼓舞基层卫生人员热爱农村卫生事业,激励我们去努力学习。

    老医生振奋申报副高
, 百拇医药
    祝华敏:最近,我们卫生院的周医生正忙着翻阅资料撰写论文,报名参加市里举办的规范化培训等,他在为晋升副主任医生做着准备工作。周医生已52岁,职工中专文凭,如果换了是去年,他可不敢报名晋升这副高职称,还真多亏我们浙江省今年出台了新规定,放宽了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晋升高级职称的标准,这让周医生下了报考副高的决心。

    如果是以前,乡镇卫生院的医生想晋升高级职称简直难于上青天。不说那些硬性规定的文凭论文之类的牢牢“卡住”基层医生,光就考外语这一条,就不知让多少医生望而却步。在基层从医根本用不上外语,而外语这东西不用即废。更何况像周医生这类的老医生本来就没读过外语,可这并不影响老医生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啊!所以,对于部分基层医生来说,拿下中级职称后反正也没多少希望升高级了,便也放弃学术研究、收集资料写论文了。在基层从医,无论经济收入还是社会地位都远不如在城里的同行,在升职称方面又同一标准,真的让不少乡镇医生很灰心,不太安于基层工作。现在新规定出台,至少在升职称这一环节上,给了基层医生以很大的鼓励。
, 百拇医药
    对全国高级职称评聘起示范作用

    陈金伟:好家伙!如此“大规模”地“放宽”乡村卫技人员的评聘 “门槛”,这对鼓舞广大乡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士气、稳定乡村人才队伍、鼓励更多的城市卫生人才到乡村来工作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啊!我相信,浙江省此举对全国乡村卫技人员高级职称评聘可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质疑

    乡村?待遇?标准?含金量?

    “乡村高级”还是真正的“高级”?

    张汉皋:这个规定有几个疑点:首先,全文都是说“乡村高级卫生技术资格”,那么这个评出来的职称证到底是真正的国家级高级职称呢,还是另外一种新证书就是“乡村……”的呢?这个太关键了,如果不是和城市医生评出来的高级职称同一证书,这样的乡村职称是容易受到质疑的,也难免会让人感到明宽实降,没有太大意义了,而且不知道乡村医生是否愿意接受。其二,这样放宽标准的尺度应该谨慎,学历不要求没关系,但论文要求不能降低,目前要在二级以上的刊物发表文章还是比较容易的,但这不利于乡村医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如果乡村高级职称的人才的数量上去了,但质量下来了,就违反新规定的初衷了。其三,这些评上了“乡村高级”的人才与“高级”职称的待遇水平是否挂钩,是否一样,还是另一种待遇?这也很重要,与职称相匹配的待遇是对评聘的承认,如果另立一种待遇,是否有说服力,是否会引起不满,这些都是要慎重处理的问题。
, 百拇医药
    会不会收取培训费?

    吴国庆:对于农村社区卫生站和村级卫生所的乡村医生来说,新规定意义不大,因为“晋高”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现在很多偏远山区,经济较落后,很多乡村医生连生存都成问题,更别说退休工资、养老保险,你就是给他个“教授”、“专家”职称又能怎样呢?如果监管得不够完善,说不定个别部门会借这个政策,收取乡村医生们的培训费、考试费呢,他们实在是耗不起啊!

    不一定非要有职称

    陈华强:职称是不是就这么重要呢?有一些政策规定须有高级职称人员才能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前的医院等级评定有高级职称人才配备要求,据说正在讨论制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至少要有2名副高职称人员配备的规定。所以大家都在拼命去挤职称的独木桥。但如果我们改变以往的做法和看法,工资、待遇少与职称挂钩,多与工作业绩联系;我们的一些规定从实际出发,不搞浮夸。我想,这种对高级职称的渴求不会有如此强烈。当一个基层医生,能成为老百姓和病人心中的好医生就足矣!
, 百拇医药
    限制人才流动

    陈金伟:但是,但我认为新规定有两点“副作用”:一是如此大规模地降低“门槛”,尤其是获得“县及以上等级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或市(厅)级及以上医疗卫生工作的单项先进获得者”和“获得县(市级局)及以上科技成果奖的主要贡献者”可破格申报,似有“优惠扩大化”之感,从而使与卫生技术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等等得以“优惠”,从而减少乡村副、正高级卫生技术资格在申报者和城市同行眼中的含金量。二是文中说“凡取得乡村高级卫生技术资格人员,限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聘任。”笔者认为这是对第一点“副作用”的强化。就是说,乡村高级卫生技术资格人员只能留在乡村,永无进军城市的“出头”之日,这对人才本身发展不见得是好事。

    建议

    论证 配套 资源 “输血”

    标准应反映真实水平
, 百拇医药
    陈华强:如何评定一个基层卫生人员是否具有高级的技术水平?我认为,首先一个病人称赞和信任的医生,在农村可能是名扬乡里。其二应该注重工作实绩,技术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考虑文化程度和专业工作资历。从门诊量、诊治的住院病人、抢救的危急重病例、手术的数量和质量、防病的业绩等都可以说明专业水平,还可由专家进行实际工作能力的考核。其次,能较熟练掌握和运用全科医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独立承担专业的技术工作,了解一定技术进展和动态。若能在常见病多发病防治方面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推广,对医学领域中有一些独到的见解或开拓,形成文章是应该评定为正高职称。当然,对有突出贡献的更应该破格提升。所以放宽标准之余,还要在实践中充分论证,评审标准才能反映真实水平。

    多出台调动积极性的政策

    祝华敏:新时期的卫生工作将以社区卫生、农村卫生为重点,对这一政策我们基层医生当然欢迎的。但我们更希望在这一大政策的前提下,能继续多出台些切合基层医生利益的、确实能调动我们基层医生积极性的具体政策,才能让医生们更好地服务于基层。
, http://www.100md.com
    重要的是评估专业水平

    张汉皋:所以对学历不作要求是合理的,基本门槛低了,关键门槛就要高:即研究水平、工作业绩要提高要求,农村和城市的病人治疗方法没有什么不同,所以,业务水平的标准决不能放宽,甚至有些农村常见病要提高要求。当然论文发表对于乡村医生有困难,但解决办法不是放宽这方面的要求,而是应解决他们研究难、发表难的问题,提供他们做临床研究的资金和培训等的充足资源,这才是真正培养人才的解决方法。

    加强培训力度

    陈金伟:这次新规定只能作为权宜之计,不宜作为长久之策。须知要提高乡村卫生技术人员的资格,使他们得到“实惠”,最关键也是最根本的就是政府要加大对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则应加强对乡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如出台政策鼓励他们在职、半脱产或全脱产提高学历;到大中医院进修;请大中医院专家下乡带教等。只有如此“输血”,方能逐步缩小城市医院与乡村医院的卫生技术水平和资格差别,从而使具有乡村高级卫生技术资格的人员不但数量上去,而且质量也上去。

    退休、养老政策也要跟上

    吴国庆:对乡村医生,除了在“晋高”上给予优惠政策外,能否在退休、养老保险、以及防保津贴等方面都能制定配套的政策,让乡村医生没有后顾之忧,这样才能留住农村卫技人员,父老乡亲们的健康才有保障。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三终端周刊第14期,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