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6年第13期
编号:10961892
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 精英论坛(二)
http://www.100md.com 2006年4月6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6年第13期
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 精英论坛(二)
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 精英论坛(二)
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 精英论坛(二)

     编者按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办,河北以岭医药集团协办的“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精英论坛”,于2005年12月31日在上海浦东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此次会议旨在弘扬祖国传统医药学,进一步推动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开展。

    会议由陈灏珠院士和洪震教授主持,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络病学说与针灸理论的基础研究”系列子课题的部分专家,以及来自河北、山东、浙江、江苏等地的心脑血管病专家会聚上海,共同交流了络病理论及其血管病变防治研究的最新学术进展。现把此次会议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SPECT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优势

    ——SPECT示通心络有效改善小灶性脑梗死局部脑血流量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周盛年教授,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化体层摄影(SPECT)脑灌注显像技术,探查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内细胞的功能活动情况,并比较了基础治疗与通心络干预的影响,以探讨通心络治疗急性小灶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 http://www.100md.com
    SPECT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SPECT技术原理

    SPECT显像是把能够衰变释放出纯粹γ光子的放射性核素(99m锝)或标记的化合物注入或吸入体内,通过显像仪准直器的探头对准所要显像的部位或脏器,检测被检部位或脏器内的γ光子,再通过光电倍增管将电脉冲放大转化成信号,送计算机连续采集信息,进行图像处理和重建,最后得到需成像脏器冠状、矢状及横断三个方位的断层图。

    SPECT在诊断中的应用

    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是功能性显像,也称为分子显像,可显示脑组织灌流量、局部血流量(rCBF)和脑细胞的功能活动的变化。99mTc-ECD SPECT脑灌注显像对rCBF变化敏感,因脑对示踪剂的摄取量约为注入量的5%,示踪剂在脑组织中的分布与脑血流量呈正相关,只要脑血流量发生改变,SPECT检测结果就有相应的改变,从而有利于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
, 百拇医药
    SPECT诊断脑血管意外的优势

    就神经科而言,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和SPECT技术与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PET和SPECT检测显示的是脑组织功能的影像学改变,探查的是脑内细胞的功能活动。而CT和MRI检测显示的是脑组织解剖学的影像学改变,比如神经细胞出现了坏死,或者是缺血,或者是濒临死亡时,CT,尤其是MRI检测才能显示出来。当脑组织rCBF平均值<50 ml/100 g脑组织/min时,PET和SPECT检测已经可以显示出影像学改变,而CT和MRI检测却尚未显示出有任何影像学改变。尽管最近的几年里用MRI评价rCBF取得相当大的进步,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任何一种显像方法能够和SPECT脑灌注显像一样在脑血管意外发生后立即检测出血流的减少。

    SPECT检测观察通心络对小灶性脑梗死rCBF的影响

    周盛年教授采用SPECT脑灌注显像技术检测了急性小灶性脑梗死患者rCBF的变化,并观察了通心络干预对脑梗死局部rCBF的影响和临床疗效。结果发现,当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早期,SPECT就已显示出rCBF的变化,而此时CT和MRI检测却没有显示出任何影像学改变。并证明,通心络干预后有效改善了脑梗死局部的脑血流量。
, http://www.100md.com
    病例选择

    选择40例发病在24小时之内的急性小灶性脑梗死,并经OCSP分型确定为局限的部分前循环梗塞(PACI)患者。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检测排除了脑出血,且既往无脑卒中史。

    研究方法及SPECT检测

    采用随机表将患者随机分为基础用药对照组和通心络治疗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其他一般情况均具可比性。基础用药对照组(n=19)接受生理盐水300 ml+胞二磷胆碱1.0 g 静脉点滴 2 周,口服脑复康0.8 g/次, tid,。通心络组(n=21)基础用药+口服通心络胶囊4 粒/次, tid。

    患者发病后24小时内(治疗前),接受静脉注射99mTc-ECD 740-1110MBq,行第一次99mTc-ECD SPECT脑灌注显像检测。治疗40天后,接受第二次SPECT脑灌注显像检测。2次检测图像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处理和比较。采用rCBF半定量指数(RI)进行结果分析。同时,通过斯堪的那维亚(Sc)评分及Barthel指数(BI)对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功能评价,观察治疗前后患者rCBF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改变情况。
, 百拇医药
    统计学处理

    统计软件采用SPSS10.0。数据以x±s表示,行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

    目测法提示,与正常人脑血流灌注图像(图1)相比,急性小灶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第一次99mTc-ECD SPECT脑灌注显像可见,所有患者病灶区均成放射性稀疏缺损(图2),阳性率100%。治疗结束时,第二次SPECT检测显示放射性稀疏缺损区有不同程度填充,通心络治疗组填充更显著(图3)。此时行MRI检测才显示出患侧脑组织的小灶性梗塞。

    半定量法显示,基础用药组与通心络组比较,①RI指数,治疗前两组RI指数值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RI指数值均有所提高,分别为t=1.667,P=0.106,和 t=5.175,P<0.01,但基础用药组提高不显著,而通心络治疗组RI指数值提高显著。说明通心络治疗后患者局部脑组织血液灌注量显著增大。②Sc评分,治疗前两组Sc评分相匹配,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Sc评分均有显著降低,分别为t=3.497,P<0.01和t=6.072,P<0.01,通心络组降低更显著,说明通心络治疗可更显著地改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③BI指数,治疗前两组BI指数值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BI指数值均有所增加,分别为t=3.986,P<0.01和t=5.025,P<0.01,通心络组增加更显著,改善幅度更大。说明通心络治疗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脑灌注显像结果相符。
, http://www.100md.com
    为什么基础用药组治疗后脑组织局部血液灌流量无显著改善,但脑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却有显著改善,没有受到影响呢?分析认为,这或许是因为病例数少,没能说明问题。或许这就是它的本来现象,即虽然有的药不能在短期内改善脑灌流量,提高rCBF,但仍能使偏瘫患者在一定时期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得到恢复,或者说不影响其体征的恢复。因此,对于偏瘫患者而言,单纯rCBF(RI指数)只是预后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不是全部。

    周盛年教授的结论认为,急性小灶性脑梗死患者经通心络治疗后,SPECT检测显示有效改善了局部脑血流量,减轻了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降低了残疾水平。同时显示,SPECT不仅可以直观地评价脑组织的形态学和功能改变,而且能客观、灵敏地反映通心络等药物治疗的作用部位和效果。

    图1 正常人SPECT脑血流灌注图像

    正常人脑室部位血流相对少故呈深色,脑血流灌注丰富区呈白色对称性分布,局部脑血流灌注相当好,rCBF的RI指数可达58-60。

    图2 脑梗死患者通心络治疗前SPECT图像

    1例一侧肢体轻度无力的59岁女性急性小灶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初期,行CT、MRI和FLAR检测均未见局部脑血流灌注改变,但行SPECT图像显示出其左侧额叶一明显低灌注区。

    图3 脑梗死患者通心络治疗后SPECT图像

    该患者接受通心络治疗40天后,复查SPECT,发现低灌注区明显缩小,示灌流改善。,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