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比较-2004.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206kb)。
中医及西医的概念
中医-人们习惯把中国固有的医学叫做中医
西医-是"西方医学"或"西洋医学"的简称,也即从西方传入的医学
中西医学互不相容的表现
1 总体轮廓与特征
由于中西医在研究对象和认识方法等方面的根本分歧,导致了
二者不同的科学发现和概念、理论体系。
中医是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发现了藏象、经络等生命活动方式,六淫、七情等致病方式,以及病态过程中相互抗衡的正邪关系.通过四诊收集症、脉、舌象等,及具有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不同态势和趋向的证。通过辨证论治,确定治则与治法,在运用天然药物及其组成方剂与非药物疗法的针灸、按摩、气功等给予相应治疗与保健。在理论上中医引入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阴阳""五行"等概念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通过师承授受得以流传、继承与发展。
而西医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偏向于在有形的实体中寻找世界和生命的
本原,那时盛行元素论(四体液说-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和原
子论,形成带有机械性、结构性的思维方式。古罗马盖仑发现了机体的解
剖结构和器官生理学的概念。,此二者建立了欧洲的古代医学体系。近代
以来,西医在实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组成人体结构形状的系统、器官、细胞、亚细胞、生物大分子及基因,蛋白质、糖类、脂类等代谢物质的存
在,以及病原微生物及其他非生物治病因素的存在,并用体格检查、实验
室观察和其它特异的手段收集即定性又定量的各项指标,通过分析疾病在
实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变化,采取针对实体病因和病理的治疗方法,因此
发现了化学药物及物理疗法的有效性。与此同时,西医大量引入化学、物
理学和生物学等的概念与成就,建立了与现代自然科学相联系的概念、理
论方法。
2 整体观念和注重个体的差异
恩格斯在论及人的整体性的认识时指出:"任何部分"都"不能看作从整体中
分出来的部分","部分和整体已经是有机界中愈来愈不够的范畴······只有尸体
才有部分。"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系统,而不是各个解剖单位的综合整
体。有两种动态的相互作用:一是外部的即人体与周围环境以及宇宙的相互
作用;二是内部的即人体各个不同部位之间的相互作用。
西医则着重于对人体对人体单位结构作详细、精确的描述,并研究其功能。
中西医在研究方法论的差别,与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在方法论上的差距是
相似的,前者依赖于确定性,后者常用的是概率甚至是不确定性。
3 中医"气"、"阴阳"、"五行"等为西方概念所不容
精气学说:所谓气是指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气化生万物,是构
成世界的本原。("极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生水,水
之精者为月"。)气有两种状态:"无形"和"形质"。气是运动不息,变化不止,有升、降、出、入四种方式,此称为气机;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天地之精
气化生为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所谓精中医学有三种概念:世界上所有气当中的精粹部分;泛指人体中一
切有用的成分;专指肾中所藏之精,即肾精。
所谓神有四种含义: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人体内
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一切生物,其生命力的综合外在表现,"得神者昌,失
神者亡";人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其上三者精可化气,气可化精,精气互化。精气生神,精气养神,神可
统驭精气得作用,故三者可分而不可离。
阴阳学说:所谓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得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得
概括。一般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
的都属于阳,反之为阴。其学说的基本内容有阴阳相互交感、对立制约、互
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所谓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及其变化。五行学
说,是以五行的抽象特性来归纳各种事物,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
系来阐述宇宙中各种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即协调平衡的。其主要内容
包括: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和分类;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乘侮
和母子相及。
根据五行的分类原理,可使脏腑组织系统化,运用五行的相生相克的动
力学理论则说明了疾病的发展变化与预后。
"西学"人士最感到头痛就是这三个理论,此也是中医理论中遭受抨击最
厉害的学说,由于未能对阴阳、五行作出正确评价,因而对中医科学的本质
争论不休。
4 中医藏象与西医解剖互不相容
中医脏腑可分分为脏、腑、奇桓之腑。脏即心、肝、脾、肺、肾五脏;腑
即胆、胃、小肠、大肠、三焦和膀胱,合称六腑;奇桓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
泻,名曰奇桓之腑。"
以肺为例,肺位于胸腔在人的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华盖。在《医贯》
说:"喉下为肺,两叶白莹,谓之华盖,以复诸脏,虚如蜂巢,下无投窍,故
吸之则满,呼之则虚。"此说明古人对肺的位置和形态结构已经有了较为清楚
的了解。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a 主气,司呼吸 肺吸入清气排出浊气,对全身气机气调节作用
b 通条水道 是指肺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有疏通调节作用。"肺为水之上源"肺失清肃,水道不通则会有水肿、小便不利的表现,可治肺利水,曰"提壶揭盖"法。
c 宣散卫气 是指肺通过其宣发运动将卫气宣散至全身的作用。
d 朝百脉、主治节 所谓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 之气的交换,然后将复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主治节是指肺助心治理调节全身,故为相傅之官。
肺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a 肺在体合皮
b 肺开窍于鼻
c 肺在志为悲
d 肺在液为涕
西医:肺循环 右心室射出的静脉血通过肺泡壁进行气体交换而成为动脉血,然后进入左心房。
中医五藏都有课题组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许多人力图以解剖学五脏的结构与功能的为基础来阐明中医学的五藏,实验的结果却是南辕北辙的,无论是解剖形态还是在功能活动上,中医五藏和西医五脏没有一个能够吻合的。
在生理、病理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发现,中医学所掌握的人身上的许多实际过程或内容,以解剖学为基础的各种研究都无法解释,具有"超解剖"的性质。五藏本质研究证实,每一藏都不是同名的解剖学器官,发现他们是"功能轴"、"综合功能单位"等,具有"非解剖单位"的性质;而寻找经络的解剖学形态结构的各种努力"均告失败" ......
中医及西医的概念
中医-人们习惯把中国固有的医学叫做中医
西医-是"西方医学"或"西洋医学"的简称,也即从西方传入的医学
中西医学互不相容的表现
1 总体轮廓与特征
由于中西医在研究对象和认识方法等方面的根本分歧,导致了
二者不同的科学发现和概念、理论体系。
中医是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发现了藏象、经络等生命活动方式,六淫、七情等致病方式,以及病态过程中相互抗衡的正邪关系.通过四诊收集症、脉、舌象等,及具有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不同态势和趋向的证。通过辨证论治,确定治则与治法,在运用天然药物及其组成方剂与非药物疗法的针灸、按摩、气功等给予相应治疗与保健。在理论上中医引入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阴阳""五行"等概念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通过师承授受得以流传、继承与发展。
而西医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偏向于在有形的实体中寻找世界和生命的
本原,那时盛行元素论(四体液说-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和原
子论,形成带有机械性、结构性的思维方式。古罗马盖仑发现了机体的解
剖结构和器官生理学的概念。,此二者建立了欧洲的古代医学体系。近代
以来,西医在实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组成人体结构形状的系统、器官、细胞、亚细胞、生物大分子及基因,蛋白质、糖类、脂类等代谢物质的存
在,以及病原微生物及其他非生物治病因素的存在,并用体格检查、实验
室观察和其它特异的手段收集即定性又定量的各项指标,通过分析疾病在
实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变化,采取针对实体病因和病理的治疗方法,因此
发现了化学药物及物理疗法的有效性。与此同时,西医大量引入化学、物
理学和生物学等的概念与成就,建立了与现代自然科学相联系的概念、理
论方法。
2 整体观念和注重个体的差异
恩格斯在论及人的整体性的认识时指出:"任何部分"都"不能看作从整体中
分出来的部分","部分和整体已经是有机界中愈来愈不够的范畴······只有尸体
才有部分。"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系统,而不是各个解剖单位的综合整
体。有两种动态的相互作用:一是外部的即人体与周围环境以及宇宙的相互
作用;二是内部的即人体各个不同部位之间的相互作用。
西医则着重于对人体对人体单位结构作详细、精确的描述,并研究其功能。
中西医在研究方法论的差别,与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在方法论上的差距是
相似的,前者依赖于确定性,后者常用的是概率甚至是不确定性。
3 中医"气"、"阴阳"、"五行"等为西方概念所不容
精气学说:所谓气是指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气化生万物,是构
成世界的本原。("极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生水,水
之精者为月"。)气有两种状态:"无形"和"形质"。气是运动不息,变化不止,有升、降、出、入四种方式,此称为气机;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天地之精
气化生为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所谓精中医学有三种概念:世界上所有气当中的精粹部分;泛指人体中一
切有用的成分;专指肾中所藏之精,即肾精。
所谓神有四种含义: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人体内
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一切生物,其生命力的综合外在表现,"得神者昌,失
神者亡";人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其上三者精可化气,气可化精,精气互化。精气生神,精气养神,神可
统驭精气得作用,故三者可分而不可离。
阴阳学说:所谓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得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得
概括。一般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
的都属于阳,反之为阴。其学说的基本内容有阴阳相互交感、对立制约、互
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所谓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及其变化。五行学
说,是以五行的抽象特性来归纳各种事物,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
系来阐述宇宙中各种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即协调平衡的。其主要内容
包括: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和分类;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乘侮
和母子相及。
根据五行的分类原理,可使脏腑组织系统化,运用五行的相生相克的动
力学理论则说明了疾病的发展变化与预后。
"西学"人士最感到头痛就是这三个理论,此也是中医理论中遭受抨击最
厉害的学说,由于未能对阴阳、五行作出正确评价,因而对中医科学的本质
争论不休。
4 中医藏象与西医解剖互不相容
中医脏腑可分分为脏、腑、奇桓之腑。脏即心、肝、脾、肺、肾五脏;腑
即胆、胃、小肠、大肠、三焦和膀胱,合称六腑;奇桓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
泻,名曰奇桓之腑。"
以肺为例,肺位于胸腔在人的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华盖。在《医贯》
说:"喉下为肺,两叶白莹,谓之华盖,以复诸脏,虚如蜂巢,下无投窍,故
吸之则满,呼之则虚。"此说明古人对肺的位置和形态结构已经有了较为清楚
的了解。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a 主气,司呼吸 肺吸入清气排出浊气,对全身气机气调节作用
b 通条水道 是指肺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有疏通调节作用。"肺为水之上源"肺失清肃,水道不通则会有水肿、小便不利的表现,可治肺利水,曰"提壶揭盖"法。
c 宣散卫气 是指肺通过其宣发运动将卫气宣散至全身的作用。
d 朝百脉、主治节 所谓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 之气的交换,然后将复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主治节是指肺助心治理调节全身,故为相傅之官。
肺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a 肺在体合皮
b 肺开窍于鼻
c 肺在志为悲
d 肺在液为涕
西医:肺循环 右心室射出的静脉血通过肺泡壁进行气体交换而成为动脉血,然后进入左心房。
中医五藏都有课题组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许多人力图以解剖学五脏的结构与功能的为基础来阐明中医学的五藏,实验的结果却是南辕北辙的,无论是解剖形态还是在功能活动上,中医五藏和西医五脏没有一个能够吻合的。
在生理、病理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发现,中医学所掌握的人身上的许多实际过程或内容,以解剖学为基础的各种研究都无法解释,具有"超解剖"的性质。五藏本质研究证实,每一藏都不是同名的解剖学器官,发现他们是"功能轴"、"综合功能单位"等,具有"非解剖单位"的性质;而寻找经络的解剖学形态结构的各种努力"均告失败"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20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