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探索:中国应走有管理的市场化之路
可及性不足,公立机构主导过分,引入竞争机制
中国医改不成功的根源与其说是医疗服务的市场化,不如说是在市场化过程中政府职能的缺位。因此,中国医疗体制进一步改革的战略性选择,并不是放弃市场化,而是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探寻将国家介入与市场竞争有效结合的新路。中国20多年来的医疗体制改革不成功已成定论,并且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而目前,医疗体制改革已到了十字路口,该选择走哪条路成为关键。
可及性不足
就目前来看,最受广泛批评的是“看病贵”和“看病难”。“看病贵”意味着医疗费用的超常快速增长;而“看病难”则意味着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存在问题。中国医疗体制的这两大“病象”反映出,整个医疗体制的运行,无论是从效率还是从公平的角度来看,都出现了严重问题。
对此,政策研究界一种流行的诊断是把病因归结为“市场化”,还有论者基于此开出药方,主张部分恢复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制度安排,不仅要重新确立公立机构在医疗服务递送中的主导地位,而且主张逆转社会医疗保险的改革实践,恢复并扩展公费医疗体制。
但是,市场体制的发展,或者说市场化的过程,绝对不是“市场进、国家退”的零和博弈过程,而是市场体制完善的过程首先意味着一整套游戏规则的完善,市场化必定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调整。
众所周知,大多数中国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3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