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清炒法探索
中药炮制,1清炒法目的、设备与炒制方法,2讨论,【参考文献】
中药炮制[1]早在商代就已发明。到汉代,炮制知识逐步丰富,到魏、晋、南北朝《雷公炮制学》一书才较为完善地总结了当时的炮制成就。唐、宋、金、元时代,突出发展了炮制理论。到明、清时期,陈嘉谟的《本草蒙荃》、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张仲岩的《修事指南》均较为系统地归纳历代各家炮制方法。解放后,传统的中药炮制方法结合现代科学知识,逐步走上机械化道路。在诸多的中药加工炮制中,数炒制最为常见。炒制又分为清炒法和加敷料炒法两大类。本文就清炒法的问题在此着重加以探索,并就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看法,仅供参考。1 清炒法目的、设备与炒制方法
1.1 清炒法目的[2] (1)通过加热,使种子类和果实类药物爆裂,易于煎出有效成分,从而增强疗效,并利于有效成分的保存,如芥子、山楂等;(2)降低毒性或消除副作用,如牵牛子炒后可缓和峻烈作用;莱菔子等生品有闷臭气,易致恶心或呕吐,炒后气香,可纠此弊;(3)炒后可缓和或改变药性,如葶苈子、川楝子等作用峻烈,炒后性和,免伤元气。干姜偏燥,长于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炒成炮姜后则温而不燥,长于温中散寒,温经止血,且作用持久;(4)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60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