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与护理相关的几个问题
医院感染是指病人在医院获得的感染。医院是各种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场所。医护人员在为病人治疗护理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各种病菌的携带者和传播者。这客观存在的事实,随着人们对医院感染的深入研究而逐渐被认识,但尚未引起普遍重视。因此,本文重点提出医院感染中与护理工作相关的几个问题,以引起同道的关注。
1 手的污染与预防
护士的双手在治疗操作中与病人有着频繁、广泛、直接的接触。若无消毒隔离观念,则形成接触—污染—携带—传播的过程,给病人带来极大威胁。临床常见一些人对下班时洗手一丝不苟,而为病人在治疗、操作前的洗手却被忽视。某医院对58名工作中护士的手进行菌种调查,结果多为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甚至在接触病人2~5h后仍可检出病原。还有过报道,在33例真菌性败血症中,有22例是因大量静脉输液中操作不当或消毒不严引起的。这些已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在为病人输液、注射发药甚至发放病人衣物时都要有无菌观念,每项操作前后,都要认真、彻底、有效地洗手,如六步洗手法。遇疑有传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等体内物质时,应戴手套接触。接触不同的病人应更换手套,也可采用0.2%碘伏棉球擦手,并注意指甲缝、手指间等细菌密集处的消毒。
2 侵入性操作中尿路感染问题及预防
由于侵入性操作不当或其他医源性因素而引起的医院感染时有发生,而临床最为多见的是尿路感染。其发病率为2.5%,70%~80%与所做的尿路器械操作和留置导尿时间长短有关。因此,预防的重要措施是:严格掌握导尿适应证,不用导尿管替代尿失禁病人的护理。熟练无菌操作,固定好导尿管严防滑动,并注意几个连接的尿管,尿管每一个衔接处不被污染,留置导尿管时,尿道口处每日用0.05%碘伏棉球环形消毒一次,根据病情及早停止留置导尿,尽可能减少污染机会。
3 下呼吸道感染中的护理问题
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约1%,其中7%的病例可继发医院感染后败血症。感染性肺炎的发生原因之一是使用了污染呼吸机或接受不适当的气管切开护理。据我院检测90%的氧气湿化瓶中带菌,菌种多达10余种。因此,要求连续使用的淡化瓶每周更换3次,管道使用一次性吸氧管,淡化瓶内盛蒸馏水。用毕消毒后干燥存放。呼吸机或雾化器重点消毒接触病人部位,间接接触病人的轴节等处尽可能的分离消毒,可用5%过氧乙酸浸泡或擦拭,并定期取样培养,及时切断传播媒介。在气管切开护理的全过程中,必须严格无菌操作,气管冲洗液配制新鲜,防止污染和失效。
4 紫外线灯使用中的干扰因素
紫外线灯是空气消毒的主要工具,但常因错误使用而致无效。辐射强度不够,覆盖面积不足,照射时间过短,有效距离外使用,灯管及灯罩内灰尘蔽盖致反射作用差,只照物品表面或隔玻璃照射等,使消毒灭菌流于形式。故应对护士加强基本知识的教育,按紫外线灯使用方法去做,并定期检测,便可大幅度提高紫外线灯的灭菌效果。
5 使用化学消毒剂中影响质量的问题
化学消毒是临床重要的消毒手段。但使用时一些影响消毒质量的问题,常常被忽视。
5.1 选液不当 应根据不同菌种选择有针对性的消毒剂。比如诺必泰对结核杆菌和芽孢无杀灭作用,若用它来进行结核病人污染物的消毒显然是不合适的。故应根据常见病菌的耐药谱,科学合理地选用,以确保消毒剂的有效性。
5.2 时间不准 很多消毒剂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才能杀灭细菌。如过氧乙酸用于空气消毒,要(0.75%~1%)/m3加热蒸发,密闭60min才能杀灭细菌,若无时间保障,达不到灭菌效果。无菌容器内消毒液应及时更换,否则一些化学性质不稳定的消毒液与空气中CO2结合发生变质而失去消毒作用,故应准确掌握使用时间。
5.3 浓度不够 有效浓度是灭菌的关键。如:临床常用75%酒精,使用3天后浓度降至64%,7天后为47%。而革兰阳性芽孢杆菌在低浓度的酒精中仍能存活,由此看来,临床操作时不及时盖严消毒液瓶盖的做法应杜绝,临床上建议用稳定性强、消毒效果好的0.5%碘伏消毒皮肤做各种穿刺,无需脱碘。
5.4 污染不防 使用消毒液时,应避免人为的污染,如:配制时手不洁、盛液器皿不净、倾倒时瓶上污染、使用时不按无菌操作等,否则污染的消毒液会成为媒介而致消毒失败。
(编辑:周 蕊)
作者单位: 476400 河南夏邑,夏邑县人民医院, http://www.100md.com(施洁)
1 手的污染与预防
护士的双手在治疗操作中与病人有着频繁、广泛、直接的接触。若无消毒隔离观念,则形成接触—污染—携带—传播的过程,给病人带来极大威胁。临床常见一些人对下班时洗手一丝不苟,而为病人在治疗、操作前的洗手却被忽视。某医院对58名工作中护士的手进行菌种调查,结果多为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甚至在接触病人2~5h后仍可检出病原。还有过报道,在33例真菌性败血症中,有22例是因大量静脉输液中操作不当或消毒不严引起的。这些已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在为病人输液、注射发药甚至发放病人衣物时都要有无菌观念,每项操作前后,都要认真、彻底、有效地洗手,如六步洗手法。遇疑有传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等体内物质时,应戴手套接触。接触不同的病人应更换手套,也可采用0.2%碘伏棉球擦手,并注意指甲缝、手指间等细菌密集处的消毒。
2 侵入性操作中尿路感染问题及预防
由于侵入性操作不当或其他医源性因素而引起的医院感染时有发生,而临床最为多见的是尿路感染。其发病率为2.5%,70%~80%与所做的尿路器械操作和留置导尿时间长短有关。因此,预防的重要措施是:严格掌握导尿适应证,不用导尿管替代尿失禁病人的护理。熟练无菌操作,固定好导尿管严防滑动,并注意几个连接的尿管,尿管每一个衔接处不被污染,留置导尿管时,尿道口处每日用0.05%碘伏棉球环形消毒一次,根据病情及早停止留置导尿,尽可能减少污染机会。
3 下呼吸道感染中的护理问题
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约1%,其中7%的病例可继发医院感染后败血症。感染性肺炎的发生原因之一是使用了污染呼吸机或接受不适当的气管切开护理。据我院检测90%的氧气湿化瓶中带菌,菌种多达10余种。因此,要求连续使用的淡化瓶每周更换3次,管道使用一次性吸氧管,淡化瓶内盛蒸馏水。用毕消毒后干燥存放。呼吸机或雾化器重点消毒接触病人部位,间接接触病人的轴节等处尽可能的分离消毒,可用5%过氧乙酸浸泡或擦拭,并定期取样培养,及时切断传播媒介。在气管切开护理的全过程中,必须严格无菌操作,气管冲洗液配制新鲜,防止污染和失效。
4 紫外线灯使用中的干扰因素
紫外线灯是空气消毒的主要工具,但常因错误使用而致无效。辐射强度不够,覆盖面积不足,照射时间过短,有效距离外使用,灯管及灯罩内灰尘蔽盖致反射作用差,只照物品表面或隔玻璃照射等,使消毒灭菌流于形式。故应对护士加强基本知识的教育,按紫外线灯使用方法去做,并定期检测,便可大幅度提高紫外线灯的灭菌效果。
5 使用化学消毒剂中影响质量的问题
化学消毒是临床重要的消毒手段。但使用时一些影响消毒质量的问题,常常被忽视。
5.1 选液不当 应根据不同菌种选择有针对性的消毒剂。比如诺必泰对结核杆菌和芽孢无杀灭作用,若用它来进行结核病人污染物的消毒显然是不合适的。故应根据常见病菌的耐药谱,科学合理地选用,以确保消毒剂的有效性。
5.2 时间不准 很多消毒剂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才能杀灭细菌。如过氧乙酸用于空气消毒,要(0.75%~1%)/m3加热蒸发,密闭60min才能杀灭细菌,若无时间保障,达不到灭菌效果。无菌容器内消毒液应及时更换,否则一些化学性质不稳定的消毒液与空气中CO2结合发生变质而失去消毒作用,故应准确掌握使用时间。
5.3 浓度不够 有效浓度是灭菌的关键。如:临床常用75%酒精,使用3天后浓度降至64%,7天后为47%。而革兰阳性芽孢杆菌在低浓度的酒精中仍能存活,由此看来,临床操作时不及时盖严消毒液瓶盖的做法应杜绝,临床上建议用稳定性强、消毒效果好的0.5%碘伏消毒皮肤做各种穿刺,无需脱碘。
5.4 污染不防 使用消毒液时,应避免人为的污染,如:配制时手不洁、盛液器皿不净、倾倒时瓶上污染、使用时不按无菌操作等,否则污染的消毒液会成为媒介而致消毒失败。
(编辑:周 蕊)
作者单位: 476400 河南夏邑,夏邑县人民医院, http://www.100md.com(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