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 2005年第24期
编号:10965477
肝窦内皮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2005年第24期
肝窦内皮细胞,,肝窦内皮细胞;窗孔;微循环;免疫耐受,1肝窦内皮细胞的结构特征,2SEC的生理功能,3肝窦内皮细胞在肝脏微循环及氧代谢中的作用,【参考文献】
     【摘要】 肝窦内皮细胞是肝脏非实质细胞的主要细胞群,由肝窦内皮细胞构成的肝窦壁是全身毛细血管壁中唯一缺乏基膜的毛细血管窗孔,是肝窦内皮细胞最具特征性的结构。肝窦内皮细胞在调节肝窦血流与周围组织的物质交换中起有效的中枢性的作用,因此肝窦内皮细胞对于维持正常的肝功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肝窦内皮细胞在肝脏的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诸多的重要功能。

    【关键词】 肝窦内皮细胞;窗孔;微循环;免疫耐受

    众所周知肝脏有四种不同脉管系统,尽管它们彼此联系紧密,但由于通过的血流性质的不同,功能也有明显的差别。肝窦是特化的毛细血管网,是肝血流和肝实质细胞间多种代谢物质交换的场所。肝窦由以下4种不同的细胞构成:肝窦内皮细胞(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EC)、枯否细胞、星状细胞及隐窝细胞。SEC是主要的细胞群,占这些细胞数的70%[1],因此肝窦内皮细胞对于维持正常的肝功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肝窦内皮细胞在肝脏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诸多的重要功能。

     1 肝窦内皮细胞的结构特征

    生理条件下由于窗孔结构的存在和缺乏内皮下完整基膜的结构,由SEC构成的肝窦壁是全身毛细血管壁中唯一缺乏基膜的毛细血管。窗孔是SEC最具特征性的结构,除窦内的血细胞外,血浆成分均能从窗孔进入Disse间隙,进行物质交换。

    1.1 SEC窗孔大小及调节机制 1970年Wisse首先描述了电镜下SEC的窗孔结构[2],窗孔是SEC最具特征性的结构,从<10nm至1~2μm不等,对于是否存在大窗孔一直有争议。大体上,扫描电镜下内皮细胞的窗孔直径在150~175 nm之间,出现频率为每9~13μm2,约占内皮细胞表面积的6%~8%。同时也有>400nm者,在排除了电镜伪像后,认为大窗孔由周围的小窗孔融合而成。

    窗孔为动态结构,它不仅与肝窦的通透性相关,而且与肝窦血流的调节相关,窗孔的大小除受机械性作用调控外,还受多种神经体液因素的影响,其影响因素主要有:(1)受肝窦压力大小和Ca2+肌动蛋白微丝的调节[3];Rho 通过调节肌动蛋白而调节窗孔的改变[4];(2)肝窦周围分布着神经末梢,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传出的刺激(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等递质的释放)分别使窗孔缩小和扩大[5];(3)内毒素、乙醇、超氧阴离子、过氧化物、转化生长因子β能直接作用于SEC 使窗孔缩小,降血脂药、视黄酸则能使窗孔扩张;(4)细胞外间质亦参与SEC窗孔大小的调节,Disse腔中间质胶原的沉积与SEC失窗孔化有关;(5)作用于微管的药物——细胞松弛素可使微管解聚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03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