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形横切口及电刀游离皮瓣在乳腺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摘 要】 目的 探讨梭形横切口及电刀游离皮瓣在乳腺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 按手术先后次序把84例乳腺癌分成两组,A组作梭形横切口用电刀游离皮瓣。B组作纵形切口用手术刀游离切口皮瓣,除了切口选择和游离皮瓣的器械不同外,其余操作基本一样。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游离切口皮瓣时的出血量及时间,术后第7d观察切口皮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1~6个月观察患者的切口疤痕及上肢活动等情况。 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副作用差异不显著,但A组的出血量较B组明显减少,B组的疤痕增生较明显,上肢活动有一定的影响。 结论 应用电刀游离切口皮瓣出血量少,操作更方便可行,横切口更隐蔽,疤痕轻,是一个更为合适的治疗乳腺癌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 乳腺肿瘤/外科学;横切口;电刀;皮瓣
乳腺癌手术中,传统方法作纵形的Halsted切口,用手术刀游离皮瓣,术中出血多,术后还会因切口暴露太多、瘢痕增生等因素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梭形横切口、电刀游离皮瓣,不但术中出血少,伤口更小,更隐蔽,而且并减少术后并发症,远期疗效好,同时还为术后乳房再造创造良好的条件,是一个更为合适的治疗乳腺癌的手术方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1年1月~2005年2月,共84例女性患者,诊断为乳腺癌,均行乳腺癌根治术。全部手术切口设计不用植皮,均能无张力缝合。其余资料如下:按手术前后次序分为A、B两组,A组有42例患者参加,年龄31~72岁,平均49.6岁。肿瘤病理分期:Ⅰ期8例,Ⅱ期24例,Ⅲ期10例。肿瘤部位:左乳腺癌23例,右乳腺癌19例;位置外上象限23例,内上象限4例,外下象限8例,内下象限5例,乳晕下方2例。B组共42例,年龄39~82岁,平均55.1岁。肿瘤分期:Ⅰ期7例,Ⅱ期26例,Ⅲ期9例。肿瘤部位:左乳腺25例,右乳腺17例;位置外上象限21例,内上象限6例,外下象限10例,内下象限4例,乳晕下方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 手术方式 根治术为全部乳房及其皮肤、乳房周围组织、胸大肌、胸小肌和腋窝及锁骨下脂肪淋巴组织。改良根治术均为uchinclos术式,即乳腺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A组:作梭形横切口,应用电刀游离切口皮瓣。电刀使用上海沪通仪器厂生产的沪通DD350-D型,使用功率低~中(15~30kw)。B组:作纵切口,皮下注入含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再用手术刀片游离切口皮瓣。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除了刀口的选择和游离皮瓣时使用器械不同外,其余基本一致,全组病例切缘离肿瘤边缘至少3cm,皮瓣离切缘3cm范围内不留皮下脂肪,以外可留薄层脂肪。术毕用37~43蒸馏水泡洗术野,腋下及胸骨旁各放引流管一根接负压。术中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游离切口皮瓣时所用的时间和出血量。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的治疗措施基本一致。在术后第7d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伤口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1~6个月观察患者的切口疤痕及上肢活动等情况。
1.3 术后处理 A组:术后化疗38例,放疗11例,内分泌治疗18例;B组术后化疗37例,放疗9例,内分泌治疗21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 游离切口皮瓣时,出血量:A组为(38±15)ml,B组为(213±27)ml,A组手术出血明显少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6.76,P<0.05)。手术时间:A组为(14.6±4.1)min,B组为(14.6±4.1)min,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636,P>0.05)。 2.2 术后并发症 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4.5%,其中A组切口感染2例,切口皮瓣边缘轻度坏死7例,切口皮下积液4例,患侧上肢淋巴水肿2例,并发症共15例,并发症发生率35.7%。B组切口感染3例,切口皮瓣部分坏死4例,切口皮下积液6例,患侧上肢淋巴水肿1例,并发症共14例,总并发症发生率33.3%。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随访1~6个月,纵切口组疤痕增生,部分上肢活动轻度受限12例,占28.6%,横切口组疤痕增生2例,无明显上肢活动受限,占4.8%。
2.3 病理类型 A组:导管内癌5例,浸润性导管内癌27例,粘液腺癌4例,腺癌6例;B组:导管内癌7例,浸润性导管内癌25例,粘液腺癌2例,腺癌7例,鳞癌1例。
3 讨论
评价一种治疗手段的应用价值,以及其与原始的手段比较的优越性,不仅要从二者的治疗结果去判断,还应进行全面的术中、术后分析。肿瘤周围组织新生血管较丰富,以往用手术刀游离切口皮瓣时,边操作边压迫止血,游离完后再逐一结扎出血点或电离止血,但出血量仍较多[1] ,电刀可以边切割边止血2] ,并且可以直视下在皮肤深筋膜与乳腺筋膜之间的无血管区进行分离操作,其出血很少。电刀在外科手术中的使用越来越普及,而作为一种先进的治疗手段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本组验证电刀游离切口皮瓣出血量明显少于用手术刀组。监测186例,出现癫痫放电132例,阳性率70.9%。确诊癫痫126例,其中全身性发作52例,失神发作18例,West综合征6例,部分性发作48例,Lennox-Gastaut综合征2例。
2.2 SEEG癫痫放电与其临床分类关系 癫痫属发作性疾病的一种,其临床特征是突发性,随意性,刻板性。对于临床分类一方面是观察患者发作时特点,另一方面则根据脑电图上特异性改变来判断。临床确诊癫痫126例中,全身强直阵挛发作52例,SEEG表现为全导暴发两侧同步3.5~5.0Hz棘(多棘)慢波,为短程阵性发放。失神发作18例,SEEG示:思睡期见2.5~3.5Hz棘慢复合波发放频繁,觉醒后行过度换气诱发实验见:双侧同步对称的3Hz节律性棘慢复合波暴发,同时伴临床失神发作者15例,占83.3%。部分性发作48例,SEEG示:一侧或双侧出现不同步的棘(尖)慢复合波,其中一侧颞叶放电者35例,接近于Gibbs等报道的73%发作为颞叶癫痫。West综合征6例,SEEG以背景活动高峰节律紊乱为特征,睡眠期见多棘波瀑发。L-Gastaut综合征2例,SEEG示:背景脑波中见全导1.0~2.5Hz慢棘复合波,慢波睡眠期见双侧同步多棘波发放,持续2~3s。
3 讨论
癫痫是小儿神经科最常见的疾病,诊断主要依赖反复发作的临床特征和脑电图记录的特异性癫痫波常规脑电图检查,睡眠脑电图对分析癫痫放电在睡眠时相的分部,研究痫样放电的周期节律性变化及探讨癫痫的发病机制,提高癫痫波的发放律,提高癫痫诊断阳性率起常规脑电图不可替代的作用。剥夺睡眠-睡眠诱发试验可提高脑电图癫痫样放电,扩大阳性率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故睡眠能提高痫样放电的检出率,可能与睡眠是网状上行激活系统低下,大脑皮质神经兴奋性增高,丘脑、皮质回路中突触性冲动增加有关[1] 。临床上有一部分患儿癫痫发作与睡眠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在浅睡期,而剥夺睡眠使患儿逐渐进入睡觉状态,使思睡期和浅睡期相对较长,随之脑电图癫痫电活动相应增加。睡眠时由与中脑网状结构中上行激活系统机能低下,使大脑皮层和边缘系统脱离了激活系统控制,结果造成隐匿发作波释放的适宜条件,其中自然睡眠效果优于药物睡眠,另外,剥夺睡眠诱发可增加身体的生理负担,使癫痫样放电率增加,达34.5%~40%,较常规描记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即睡眠剥夺诱发描记较常规描记明显提高棘波检出率[2] 。我们描记的186例病例中,均为常规脑电图检查未检出癫痫波的病人,经剥夺睡眠诱发出现癫痫波发放132例,阳性率高达70.9%。6例West综合症患儿均出现高幅节律失调,爆发抑制,这一结果表明:常规脑电图小儿合作性差,如果使用镇静剂,则可能抑制癫痫波的发放;而剥夺睡眠脑电监测是在患儿安静入睡时描记,图形清晰且睡眠分期明确,因而棘波检出率较高。在儿童脑电图检查中药物诱导睡眠可出现药物快波,会影响对睡眠纺锤波的观察,由于药物的影响,睡眠周期的进程受到干扰,其引起的快波可影响对背景EEG的分析。况且水合氯醛、安定、鲁米钠等镇静剂具有抗惊厥作用,可能降低监测到癫痫发作的机率,对睡眠脑电图的分析影响很大,因此睡眠剥夺脑电图要好于药物诱导脑电图。药物诱导睡眠由于进入深睡眠太快,不易获得睡眠第Ⅰ期,有时睡眠过深,高大的 慢波又掩盖了异常图形[3] ,药物睡眠的深度不易控制,常直接进入睡眠第Ⅰ~Ⅱ期,同时由于药物的作用,快波明显增多,无特异性慢波增多,癫痫样放电减少,从而影响癫痫诊断。研究发现[4,5] ,NRME睡眠Ⅰ~Ⅱ期是癫痫样放电最易出现的时期,癫痫样放电指数最高,可达53%,若观察不到这个睡眠期将直接影响对结果的判断和临床诊断,尤其是在发作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定位方面影响最大;在剥夺睡眠诱发描记中,癫痫波多出现在浅睡期,我们统计132例阳性患儿,浅睡期发放61例,占46.2%。深睡期发放35例,占26.5%,其他36例,占27.3%。 儿童脑电图纺锤波的不对称,是一种异常脑电图的软指标,能提示颅内病变,在脑瘫、大脑发育不全、癫痫等疾病,极度纺锤波与癫痫样放电有一定关系[6] ,药物诱导睡眠纺锤波缺失59.3%,剥夺睡眠纺锤波缺失25.9%。睡眠纺锤波作为一种维护睡眠稳定性,抑制癫痫样放电的重要因素而存在,实验证实睡眠纺锤波会因皮层对丘脑的抑制而受影响,且和尖波形成有关。纺锤波是人类正常浅睡期的特征图形之一,用药物催眠小儿很快进入深睡期易造成假性纺锤波缺失现象。睡眠纺锤波反映小儿脑功能状态,尤其是一些轻微脑功能障碍和大脑发育不全的儿童,其睡眠脑电图异常往往就是表现在睡眠纺锤的缺失或减弱。局限性纺锤波缺失为异常脑电图,在癫痫病人中可以表现出双侧纺锤波的不对称,局限性出现、减少或消失。本组病例中,出现纺锤波106例,占57%,纺锤波缺失39例,占21%,较报道少,而双侧纺锤波的不对称仅41例,占22%。睡眠诱发虽然描记时间长,但诱发效果可靠,在加上剥夺睡眠的结合,一般描记容易成功,是一种对癫痫的诊断、分型和致灶定位较为理想的诱发方法,特别适合儿童。动态脑电图(AEEG)和视频脑电图(VEDIO AEEG)在排除癫痫性发作、确定癫痫性发作的类型、评价脑电临床关系方面可提供准确可靠的证据[7] ,但需要特殊仪器。总之,剥夺睡眠脑电图是获得脑电波的实用和有效方法,并能在一次脑电图检查中最大限度获得资料,简单,敏感性高,且不需要复杂的仪器,在临床上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 张 栩,刘佩云,王淑娟,等.257例癫痫与发作性疾病的24h动态脑电图监测[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3,12(3):149-152.
[2] 张志芳.小儿睡眠脑电图[J].临床儿科杂志,1990,8(4):265-266.
[3] 林 庆.电生理检查技术在癫痫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儿科杂志,1994,32(2):75-76.
[4] 陈维萍,刘铭耀,陈福娣.自然及药物睡眠脑电图对癫痫诊断价值[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7,30(2):113.
[5] 王惠琪,余秀兰.药物诱导与睡眠剥夺脑电图在小儿发作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3,12(1):30-31.
[6] 周江堡,蔡方成.儿童脑电图纺锤波缺失的临床意义[J].中华儿科杂志,1994,32(4):230-231.
[7] 刘晓燕,林 庆,冯保蓉,等.电视录相监测脑电图在小儿癫痫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儿科杂志,1998,36(2):110-113.
(收稿日期:2005-03-15)
【作者单位】 安徽省宿州市皖北矿务局总医院普外科,234000
【作者简介】 马成权(1970-),男,安徽宿州市人,主治医师/科主任,硕士。, http://www.100md.com(马成权,张兴海)
【关键词】 乳腺肿瘤/外科学;横切口;电刀;皮瓣
乳腺癌手术中,传统方法作纵形的Halsted切口,用手术刀游离皮瓣,术中出血多,术后还会因切口暴露太多、瘢痕增生等因素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梭形横切口、电刀游离皮瓣,不但术中出血少,伤口更小,更隐蔽,而且并减少术后并发症,远期疗效好,同时还为术后乳房再造创造良好的条件,是一个更为合适的治疗乳腺癌的手术方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1年1月~2005年2月,共84例女性患者,诊断为乳腺癌,均行乳腺癌根治术。全部手术切口设计不用植皮,均能无张力缝合。其余资料如下:按手术前后次序分为A、B两组,A组有42例患者参加,年龄31~72岁,平均49.6岁。肿瘤病理分期:Ⅰ期8例,Ⅱ期24例,Ⅲ期10例。肿瘤部位:左乳腺癌23例,右乳腺癌19例;位置外上象限23例,内上象限4例,外下象限8例,内下象限5例,乳晕下方2例。B组共42例,年龄39~82岁,平均55.1岁。肿瘤分期:Ⅰ期7例,Ⅱ期26例,Ⅲ期9例。肿瘤部位:左乳腺25例,右乳腺17例;位置外上象限21例,内上象限6例,外下象限10例,内下象限4例,乳晕下方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 手术方式 根治术为全部乳房及其皮肤、乳房周围组织、胸大肌、胸小肌和腋窝及锁骨下脂肪淋巴组织。改良根治术均为uchinclos术式,即乳腺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A组:作梭形横切口,应用电刀游离切口皮瓣。电刀使用上海沪通仪器厂生产的沪通DD350-D型,使用功率低~中(15~30kw)。B组:作纵切口,皮下注入含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再用手术刀片游离切口皮瓣。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除了刀口的选择和游离皮瓣时使用器械不同外,其余基本一致,全组病例切缘离肿瘤边缘至少3cm,皮瓣离切缘3cm范围内不留皮下脂肪,以外可留薄层脂肪。术毕用37~43蒸馏水泡洗术野,腋下及胸骨旁各放引流管一根接负压。术中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游离切口皮瓣时所用的时间和出血量。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的治疗措施基本一致。在术后第7d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伤口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1~6个月观察患者的切口疤痕及上肢活动等情况。
1.3 术后处理 A组:术后化疗38例,放疗11例,内分泌治疗18例;B组术后化疗37例,放疗9例,内分泌治疗21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 游离切口皮瓣时,出血量:A组为(38±15)ml,B组为(213±27)ml,A组手术出血明显少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6.76,P<0.05)。手术时间:A组为(14.6±4.1)min,B组为(14.6±4.1)min,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636,P>0.05)。 2.2 术后并发症 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4.5%,其中A组切口感染2例,切口皮瓣边缘轻度坏死7例,切口皮下积液4例,患侧上肢淋巴水肿2例,并发症共15例,并发症发生率35.7%。B组切口感染3例,切口皮瓣部分坏死4例,切口皮下积液6例,患侧上肢淋巴水肿1例,并发症共14例,总并发症发生率33.3%。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随访1~6个月,纵切口组疤痕增生,部分上肢活动轻度受限12例,占28.6%,横切口组疤痕增生2例,无明显上肢活动受限,占4.8%。
2.3 病理类型 A组:导管内癌5例,浸润性导管内癌27例,粘液腺癌4例,腺癌6例;B组:导管内癌7例,浸润性导管内癌25例,粘液腺癌2例,腺癌7例,鳞癌1例。
3 讨论
评价一种治疗手段的应用价值,以及其与原始的手段比较的优越性,不仅要从二者的治疗结果去判断,还应进行全面的术中、术后分析。肿瘤周围组织新生血管较丰富,以往用手术刀游离切口皮瓣时,边操作边压迫止血,游离完后再逐一结扎出血点或电离止血,但出血量仍较多[1] ,电刀可以边切割边止血2] ,并且可以直视下在皮肤深筋膜与乳腺筋膜之间的无血管区进行分离操作,其出血很少。电刀在外科手术中的使用越来越普及,而作为一种先进的治疗手段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本组验证电刀游离切口皮瓣出血量明显少于用手术刀组。监测186例,出现癫痫放电132例,阳性率70.9%。确诊癫痫126例,其中全身性发作52例,失神发作18例,West综合征6例,部分性发作48例,Lennox-Gastaut综合征2例。
2.2 SEEG癫痫放电与其临床分类关系 癫痫属发作性疾病的一种,其临床特征是突发性,随意性,刻板性。对于临床分类一方面是观察患者发作时特点,另一方面则根据脑电图上特异性改变来判断。临床确诊癫痫126例中,全身强直阵挛发作52例,SEEG表现为全导暴发两侧同步3.5~5.0Hz棘(多棘)慢波,为短程阵性发放。失神发作18例,SEEG示:思睡期见2.5~3.5Hz棘慢复合波发放频繁,觉醒后行过度换气诱发实验见:双侧同步对称的3Hz节律性棘慢复合波暴发,同时伴临床失神发作者15例,占83.3%。部分性发作48例,SEEG示:一侧或双侧出现不同步的棘(尖)慢复合波,其中一侧颞叶放电者35例,接近于Gibbs等报道的73%发作为颞叶癫痫。West综合征6例,SEEG以背景活动高峰节律紊乱为特征,睡眠期见多棘波瀑发。L-Gastaut综合征2例,SEEG示:背景脑波中见全导1.0~2.5Hz慢棘复合波,慢波睡眠期见双侧同步多棘波发放,持续2~3s。
3 讨论
癫痫是小儿神经科最常见的疾病,诊断主要依赖反复发作的临床特征和脑电图记录的特异性癫痫波常规脑电图检查,睡眠脑电图对分析癫痫放电在睡眠时相的分部,研究痫样放电的周期节律性变化及探讨癫痫的发病机制,提高癫痫波的发放律,提高癫痫诊断阳性率起常规脑电图不可替代的作用。剥夺睡眠-睡眠诱发试验可提高脑电图癫痫样放电,扩大阳性率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故睡眠能提高痫样放电的检出率,可能与睡眠是网状上行激活系统低下,大脑皮质神经兴奋性增高,丘脑、皮质回路中突触性冲动增加有关[1] 。临床上有一部分患儿癫痫发作与睡眠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在浅睡期,而剥夺睡眠使患儿逐渐进入睡觉状态,使思睡期和浅睡期相对较长,随之脑电图癫痫电活动相应增加。睡眠时由与中脑网状结构中上行激活系统机能低下,使大脑皮层和边缘系统脱离了激活系统控制,结果造成隐匿发作波释放的适宜条件,其中自然睡眠效果优于药物睡眠,另外,剥夺睡眠诱发可增加身体的生理负担,使癫痫样放电率增加,达34.5%~40%,较常规描记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即睡眠剥夺诱发描记较常规描记明显提高棘波检出率[2] 。我们描记的186例病例中,均为常规脑电图检查未检出癫痫波的病人,经剥夺睡眠诱发出现癫痫波发放132例,阳性率高达70.9%。6例West综合症患儿均出现高幅节律失调,爆发抑制,这一结果表明:常规脑电图小儿合作性差,如果使用镇静剂,则可能抑制癫痫波的发放;而剥夺睡眠脑电监测是在患儿安静入睡时描记,图形清晰且睡眠分期明确,因而棘波检出率较高。在儿童脑电图检查中药物诱导睡眠可出现药物快波,会影响对睡眠纺锤波的观察,由于药物的影响,睡眠周期的进程受到干扰,其引起的快波可影响对背景EEG的分析。况且水合氯醛、安定、鲁米钠等镇静剂具有抗惊厥作用,可能降低监测到癫痫发作的机率,对睡眠脑电图的分析影响很大,因此睡眠剥夺脑电图要好于药物诱导脑电图。药物诱导睡眠由于进入深睡眠太快,不易获得睡眠第Ⅰ期,有时睡眠过深,高大的 慢波又掩盖了异常图形[3] ,药物睡眠的深度不易控制,常直接进入睡眠第Ⅰ~Ⅱ期,同时由于药物的作用,快波明显增多,无特异性慢波增多,癫痫样放电减少,从而影响癫痫诊断。研究发现[4,5] ,NRME睡眠Ⅰ~Ⅱ期是癫痫样放电最易出现的时期,癫痫样放电指数最高,可达53%,若观察不到这个睡眠期将直接影响对结果的判断和临床诊断,尤其是在发作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定位方面影响最大;在剥夺睡眠诱发描记中,癫痫波多出现在浅睡期,我们统计132例阳性患儿,浅睡期发放61例,占46.2%。深睡期发放35例,占26.5%,其他36例,占27.3%。 儿童脑电图纺锤波的不对称,是一种异常脑电图的软指标,能提示颅内病变,在脑瘫、大脑发育不全、癫痫等疾病,极度纺锤波与癫痫样放电有一定关系[6] ,药物诱导睡眠纺锤波缺失59.3%,剥夺睡眠纺锤波缺失25.9%。睡眠纺锤波作为一种维护睡眠稳定性,抑制癫痫样放电的重要因素而存在,实验证实睡眠纺锤波会因皮层对丘脑的抑制而受影响,且和尖波形成有关。纺锤波是人类正常浅睡期的特征图形之一,用药物催眠小儿很快进入深睡期易造成假性纺锤波缺失现象。睡眠纺锤波反映小儿脑功能状态,尤其是一些轻微脑功能障碍和大脑发育不全的儿童,其睡眠脑电图异常往往就是表现在睡眠纺锤的缺失或减弱。局限性纺锤波缺失为异常脑电图,在癫痫病人中可以表现出双侧纺锤波的不对称,局限性出现、减少或消失。本组病例中,出现纺锤波106例,占57%,纺锤波缺失39例,占21%,较报道少,而双侧纺锤波的不对称仅41例,占22%。睡眠诱发虽然描记时间长,但诱发效果可靠,在加上剥夺睡眠的结合,一般描记容易成功,是一种对癫痫的诊断、分型和致灶定位较为理想的诱发方法,特别适合儿童。动态脑电图(AEEG)和视频脑电图(VEDIO AEEG)在排除癫痫性发作、确定癫痫性发作的类型、评价脑电临床关系方面可提供准确可靠的证据[7] ,但需要特殊仪器。总之,剥夺睡眠脑电图是获得脑电波的实用和有效方法,并能在一次脑电图检查中最大限度获得资料,简单,敏感性高,且不需要复杂的仪器,在临床上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 张 栩,刘佩云,王淑娟,等.257例癫痫与发作性疾病的24h动态脑电图监测[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3,12(3):149-152.
[2] 张志芳.小儿睡眠脑电图[J].临床儿科杂志,1990,8(4):265-266.
[3] 林 庆.电生理检查技术在癫痫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儿科杂志,1994,32(2):75-76.
[4] 陈维萍,刘铭耀,陈福娣.自然及药物睡眠脑电图对癫痫诊断价值[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7,30(2):113.
[5] 王惠琪,余秀兰.药物诱导与睡眠剥夺脑电图在小儿发作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3,12(1):30-31.
[6] 周江堡,蔡方成.儿童脑电图纺锤波缺失的临床意义[J].中华儿科杂志,1994,32(4):230-231.
[7] 刘晓燕,林 庆,冯保蓉,等.电视录相监测脑电图在小儿癫痫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儿科杂志,1998,36(2):110-113.
(收稿日期:2005-03-15)
【作者单位】 安徽省宿州市皖北矿务局总医院普外科,234000
【作者简介】 马成权(1970-),男,安徽宿州市人,主治医师/科主任,硕士。, http://www.100md.com(马成权,张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