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0529
美元难赚药企顾盼
http://www.100md.com 2006年4月19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45期(总第2299期 2006.04.19)
     多种因素合力形成外贸出口压力,但市场机会永远存在

    “现在做医药出口真的是越来越难!”

    这是记者这几天在广交会医保展馆采访时听到国内参展代表提到的频率最高的一句话。

    人民币升值压力

    陆有俊觉得,目前不断上升的人民币升值压力,是他做外销最大的困难。他是上海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进出口分公司的一名外销员。作为上海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外贸企业,陆有俊对自己的产品并不犯愁,上药下面各家企业的出口产品都由他选,加上多年的外贸工作经验,陆有俊在产品介绍和与客户沟通方面都沉稳老练。

    但一提到汇率他显得有些烦心。“别看前两天(人民币)创下单日贬值新高,估计继续升值还是很有可能的,对出口的影响仍在持续。我们的价格越来越低,对于利润不高的品种来说,一不小心就会做了亏本生意。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变动情况,我天天都在关注。”陆有俊说。
, http://www.100md.com
    而对于原料药这个中国医药出口的传统优势品种来说,人民币升值压力带来的麻烦似乎也不小。在广交会上,记者专门就原料药出口向哈药、东药等企业了解最新情况,然而相关人员均闪烁其辞。记者随后从其他外贸企业人士那里了解到,目前由于个别大宗原料药涉及的国际贸易纠纷正处在审理前的关键时刻,相关出口企业的实际市场已受到波及,因此他们此时不会对外做任何回应。

    中药难题

    传统品种中药的出口形势又如何?经过走访,似乎也不容乐观。同仁堂海外部经理丁永玲告诉记者,同仁堂针对市场需求热点又新增了一些品种,然而令她担忧的是,中国香港的中药注册指令调整以后,至今没有一个内地的中药品种获得香港中药注册许可。“这一情况引起了香港部分中药组织的注意,他们也在积极跟特区政府沟通。”丁永玲认为,香港目前采取类似西药的管理方式来管理中药不够科学,并且,特区政府的一些官员对中医的理解不够深刻,认识不足。由于出口多经香港转口,因此,“内地有很多中药企业都受到影响。”
, 百拇医药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广西玉林制药进出口部经理钟彬。他还谈到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近年也加强了中药注册法规的监管力度,对我国内地中药生产企业出口造成较大压力。据钟彬介绍,香港中药注册法规的变动已影响到中药在内地的订货数量。另外,由于近年来竞争激烈,有国内同行甚至以次充好,在国际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加大了中药的出口难度。

    制剂难过注册关

    比起中药出口,西药企业面临的问题则难多了。民生药业集团绍兴医药有限公司外贸分公司经理徐惠宇现场提供给记者一些实操性很强的建议。他说,在原料药出口中,根据目标市场情况,选择特色品种,如针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做一些寄生虫、抗感染、消化系统用药,并根据市场情况对品种及时调整,企业的机会会更多。

    而对于国内企业最想突破的制剂出口,安徽新和成皖南药业有限公司可以说“有点特色”。该公司多年来一直坚持自己做制剂出口,到目前已有50多个品种取得了非洲一些国家的药品注册。其在制剂出口上取得年销量千万美元的不菲成绩引来同行的羡慕,是广交会上以制剂作为展出主要商品为数不多的企业之一。据该公司副总经理罗键群介绍,他们是在与当地企业合作的基础上自行出口。在最困难的制剂出口注册中,罗键群觉得主要障碍还是语言,“光一个产品资料就有700多页,全部要译成英文,和翻译一本书没什么差别。”罗键群说。
, 百拇医药
    但在罗键群看来,这些前期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只要过了注册关,中国制剂出口后面的问题就简单了。”

    大处着眼

    尽管在叫难,但他们同时还是创造了中国医药外贸出口骄人的成绩。

    医保商会初步统计的数据显示:2006年1~2月,西药类商品进出口总额为40.1亿美元,同比增长21.30%,占医药保健品类商品统计进出口总额的95.76%。其中进口金额为17.5亿美元,同比增长15.06%;出口金额为22.6亿美元,同比增长26.63%。累计实现贸易顺差达5.1亿美元。

    对于目前的出口形势,具有多年外贸工作经验的片仔癀药业经营部副主任黄军英认为,香港调整中药注册法规对内地中药企业虽然有一定影响,但要着眼于大处。“全球各地对中药的注册要求都提高了,企业需要做好准备。早在几年前我们就和香港的大学合作进行科研,这给片仔癀在海外的推广平添了支持。”据黄军英透露,2005年片仔癀单品种销售达1400多万美元,国内外销售各占一半。
, 百拇医药
    六味地黄丸是宛西制药的当家品种。该公司国际贸易部经理信讯告诉记者,他们在国外是先做宣传后做市场,先做品牌后做销量。“目前该产品的出口量还很小,但只要品牌打出去,随着注册的完成,市场很快就能起来。”说起来信讯显得成竹在胸。

    也有采取更为积极的拓展战略的。记者从马应龙制药业务主管刁丽雅口中了解到,马应龙2005年在香港成立了“马应龙国际医药发展有限公司”,欲借此在香港完成上市融资和海外发展计划。

    同时,记者还看到许多中药企业都在推自己的国际外包业务,如宛西制药大打“中医药国际适销产品设计”概念,三九也在自己的展位上明显位置亮出了国际OEM(委托生产)的业务。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45期, 百拇医药(刘正午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