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51128
跨国药业抢夺“中国病人” 掌门人短兵相接(1)
http://www.100md.com 2006年4月30日 彗聪网
     跨国药业巨头在享受着中国市场甜蜜滋味的同时,如何争夺在中国市场更大的份额,正成为他们共同的战略,一场角力中国之战正愈演愈烈。据瑞士两大制药集团诺华和罗氏最新销售业绩报告显示,2005年这两家集团公司的销售业绩创下历史纪录,而中国成为其在全球新兴市场销售业绩最突出的国家。处方药规模稳居中国市场首位的阿斯利康,更是公开宣称:2006年中国市场将成为阿斯利康的重中之重。

    3月底,惠氏药业全球CEO艾斯纳在北京高调亮相,参加"协和-惠氏早期临床药物研发中心"的合作签字仪式,这也是惠氏在华设立的首家此类机构。虽然与其他跨国药业巨头相比,时机稍晚,但惠氏在处方药领域发力的动机显而易见。

    本土研发:时间争夺战

    "现在新药研发的成本已经从五年前的5亿美元上升到15亿美元,因此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改进目前的药物研发。"惠氏全球CEO艾斯纳毫不讳言中国研发成本低对他的吸引力。
, http://www.100md.com
    数量众多的可供临床药物试验的对象,水平不低的研究能力,尤其是大量可能应用这些临床研究药物和疗法的患者,使得中国出现越来越多的跨国药业研发中心。

    新药的研发和推广速度,一直是跨国药业竞争的关键因素。因为药品所拥有的20年专利权,并不是从药品销售,而是从开始研制就在计时。对于药厂来说,速度就等同于金钱。

    IMS预计,中国市场连续三年增长率超过了20%,市场容量达到了117亿美元,若按此比率推算,到2009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七大制药市场。所以,对于跨国药厂来说,早一天将新药推向中国市场,就意味着源源不断的利润。

    但是,如果等待药品在欧美市场得到检验,再开始亚洲市场注册新药,耗时则比在中国测试多2-5年,因此将药品测试环节移到中国,成为跨国药业公司的首选。

    艾斯纳介绍说,公司在全球有几百名研究人员,一年中大概做二三十甚至50个不同的临床研究,而每一个研究者可能只是研究一到三个患者,这种模式是很难达到快速、高效、高水平的临床研究的。而在全球建立数量有限的研发中心的形式,将打破原来的种种弊端。
, 百拇医药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艾斯纳来到北京的前一个月,葛兰素史克--这家全球第二大制药巨头全球CEO加尼埃也来到中国。"研发"二字是加尼埃在谈话中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在华建立一个研发中心,将是葛兰素史克下一个目标。

     营销策略:花样翻新

    北京群英企业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沈然长期从事医药企业的咨询,他将跨国药厂在华的营销模式分成了三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里,这些跨国药厂普遍采取了直销的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施贵宝、杨森、史克、葛兰素等。当时,这些跨国公司尤其在抗生素领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葛兰素、默沙东等在处方药方面,为这个领域开创了好的先端。

    这些企业在第二个阶段里,到医院进行学术推广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曾经做过医药代表的沈然,还记得早期做学术推广时,只要带上一个幻灯机、拿上学术的资料就行。当时相对封闭的沟通渠道,使得医院的专家都非常喜欢这种交流活动。
, 百拇医药
    随着后来的竞争加剧,"带金销售"随之出现,原来的纯学术活动逐渐变了味。默沙东公司的学术推广会模式曾经引起了人们的激烈辩论,"借学术推广行贿医生"的消息被炒得火热。

    "寻证医学",成为第三个阶段里跨国药厂纷纷采用的手段。当药厂间进行竞争,为了证明自己的产品质量更好、负作用更小,需要提供证据,这往往会花费较大的代价。

    "全球任何一个国家做不到像中国有这么多的病例。"沈然说,另一方面药厂也针对处方药对患者进行教育,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的知识。这样既能提高患者的忠诚度,还能通过指导他们天天用药,从而提高药品的销售。

    在营销模式变更的过程中,跨国药业公司在华的重点领域也发生着变化。各种类型的癌症,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在成为百姓健康的主要杀手的同时,也成为跨国药厂争夺的市场。

    目前,全球接近90%的药品生意来源于处方药,跨国药厂在国内发展的十几年中,也大多是在处方药领域。现在中国市场的OTC(非处方药)市场快速的发展,也使一些跨国药业巨头开始将触角伸向OTC。, 百拇医药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