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医理纵横 > 正文
编号:10975394
http://www.100md.com 2006年5月4日 tcm007
     本文由清阳内务府收集、整理。目前缺乏的是足够的人力支持。很欣慰地看到许多网友在关心本站的发展。这是一个开放的团队,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加入本站的管理中,参与管理论坛等版块,期望有更多有热心有能力有时间的网友加入!

    近年来,“辨证论治”成为讨论的一个亮点。有人认为无证可辨,如何辨证论治?有一位老中医居然怀疑辨证论治之价值!有人认为辨证论治应改为辨病论治。本人对此问题有如骨梗在喉,不吐不快。

    辨证论治之精神,来源古远,但加以提倡宣扬,是在解放之后、中医学院成立之初,第二版中医学院教材编写之时。郭子化副部长在庐山教材会议上提出把辨证施治之精神写入教材之中。后来经时间之推移,大多数学者同意定名为“辨证论治”。这是名称提倡之由来。

    辨证论治是什么?它是中医药学中临床医学的灵魂,是总的指导思想,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千万别把其应有的地位降低了。辨证论治的思想孕育于《内经》,发挥于《伤寒杂病论》,《伤寒论》提倡“六经辨证”,《金匮要略》提倡“脏腑经络先后病”。“辨证论治”的内涵由此奠定基础。其最主要的内容是无论“外感”与“杂病”的病证,都不能凝固地、一成不变地看待疾病,疾病的全过程是一个变动的过程。这一主导精神与《易经》一脉相承--“易”者变易也。这一观点又与中医另一个精髓论点“整体观”相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