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炎焱木对脾胃学说的贡献
关键词:何炎焱,,脾胃学说;名医经验;何炎焱,木,1补脾阳,不忘利湿,2补脾阴,注意平肝,3养胃阴,须佐降泄,4典型病案
【关键词】 脾胃学说;名医经验;何炎焱 木
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何炎焱 木是国务院授予的全国第1批名老中医,为当代岭南中医代表人物之一,业医60余年,研究脾胃学说60余年并发表相关论文60余篇,对脾胃学说有独到见解。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提出了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规律,为脾胃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特别强调“实脾”法则,阐述了脾胃病证的辨证纲要,奠定了脾胃学说的临床证治基础。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见解,创立了一系列治疗脾胃病的有效方剂,成为补土派的创始人,后世有“外感宗仲景,内伤法东垣”的说法。李中梓明确提出“脾为后天之本”。叶天士取法李东垣,创立胃阴学说。明清诸医家从不同侧面对脾胃学说进行发扬,形成了当今内容丰富的脾胃学说。
古人有言:“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所谓胃气,乃脾胃受纳、腐熟、运化、输布各种功能的总称。自李东垣提出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伤则元气伤而百病丛生的论点后,历代医家对脾胃学说皆有发挥。明代周慎斋进一步提出:“治病不愈,必须寻到脾胃之中,万无一失。病证多端,颠倒难明,必从脾胃调理,乃岐黄正道也。”与周慎斋同时的缪仲淳认为,东垣之法详于补脾阳而略于补脾阴。缪仲淳说:“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虚之法,而不知甘寒(何炎焱 木按:应是甘平)滋润益阴之有益于脾也。”缪仲淳所用人参、白扁豆、山药、莲子、麦门冬、炙甘草、大枣、石斛、麦芽等甘平和缓补阴法,补东垣之不足。至叶天士,则认为东垣长于治脾,短于治胃,脾为阴土,得阳则运,胃为阳土,得阴始安;脾宜升则健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287 字符。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2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
|
密 码: |
|
忘了密码 |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河北中医》编辑部联系。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