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06年第3期
编号:10972472
关注青春期心理健康完善素质教育体制
http://www.100md.com 《中国学校卫生》 2006年第3期
     【关键词】 青春期;卫生教育;学生保健服务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焦虑、抑郁、紧张等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1]。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将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学业和生活质量。笔者拟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1 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青春期主要指青少年个体生殖器官功能成熟和第二性征出现阶段,生理、心理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重大转变时期,最明显的特点是形态的剧变、机能的增强、性的成熟。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往往带来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如对自身的认识、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人际交往的变化、归属感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1]。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与社会角色的矛盾、要求他人尊重与不能充分尊重他人的矛盾、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情感波动性与内隐性的矛盾、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等[2]。

    1.2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有人把处于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变化称为“心理性断乳”,心理变化表现为独立意识大为增强,但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却较差[3]。处在这一心理转型期的青少年,对自己、他人、社会以及与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处于一种迷惘、怀疑的状态。在经历了人生过程的“危机”之后,便逐步走向成熟与独立。可见青春期是决定人一生的心理、个性和人格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加以理性的干预,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有助于其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反之,则容易误入歧途,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据有关研究显示,在全国3.4亿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中,至少3 000万人有各类学习、情绪和行为障碍[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现状向卫生宣传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必要且紧迫。

    2 影响青春期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2.1 家庭因素

    作为社会结构最基本的单元——家庭,对其成员的影响至关重要。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人口向城镇集中,青少年与大自然的接触、与同伴的交往日益减少,与电视、游戏机、网络等相伴的时间增多,他们缺乏沟通和交流的对象,孤独感也随之而生。家庭是青少年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家庭成员是他们的直接榜样,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而家庭结构不健全、家长教育方法不得当都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很大影响。

    2.2 学校因素

    首先,学业的压力和学习困难增大。我国虽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体制所产生的重智轻体现状仍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致使人们的认识长期以来始终禁锢在以智力教育判断教学质量高低、以教学大纲为本的教育评价模式中。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只能一味追求学习成绩,把成绩作为评判自己与同伴差距的唯一标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难度进一步加大,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压力有增无减,伴随着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带来的青少年薄弱的意志力,导致青少年一旦学习上遭遇挫折,极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其次,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和适宜的健康服务。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学校虽然已经开设了健康教育课程,但绝大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或培训,也缺乏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材体系,因而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的选择上出现了较大的盲目性和差异性。据专家测算,中国目前青少年精神卫生专科医生的数量与实际需求存在很大差异,出现严重不足的现况。由此产生的后果是,大量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时不能得到及时、适宜的治疗,心理健康服务远远滞后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求。

    2.3 社会因素

    中国对外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高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了现代交通、通讯、网络的发达,各种价值观念强烈冲击着青少年。电视、广播、书刊、报纸等众多大众媒体以及网络便捷快速的传播,使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途径空前增加,性成熟普遍提早,性心理发展前倾。据有关研究显示,女性初次月经来潮的平均年龄由1989年的13.38岁,提前到1999年的12.54岁;男性初次遗精的平均年龄从1989年的14.40岁,提前至1999年的13.85岁[5]。若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则性成熟要提前1~2 a[1]。西方性观念的渗透也对我国传统道德观念造成巨大的冲击,迫切需要用科学的性心理知识指导青少年,使他们正确认识青春期是人类生理发育成熟的自然过程和必经阶段,减少因此带来的困惑和恐惧不安等不良心理影响。 此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社区环境的有力支持与配合,学生在校学到的知识难以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

    3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教育部也于2002年8月5日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原则、方法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对策,加强青春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对完善青少年的健康人格,提高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1 提高对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经过几年的努力,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一定关注。但就整体而言,不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其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仍很不到位,未引起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足够重视,缺乏监督检查。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只重视教育教学,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各职能部门考察、验收和督察的重要内容,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成为现实。

    3.2 创造具有浓厚健康氛围的校园环境

    青少年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学校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学校教育的所有过程中,使之成为各门学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方面,校园是青少年活动和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也是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场所。学校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青少年接受学校教育时间相对较长,有机会在学校期间反复学习到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通过与同学和教师的相处,既让青少年掌握了沟通的技巧,同时也发展了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是系统、具体、有计划且科学的活动,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通过“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已树立起崇高的威信,以健全的人格、乐观积极的心态、高尚的情操感染教育学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将起到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使学生具备心理健康发展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理性认识,消除对心理疾病的恐惧心理,正视存在的心理问题,尝试通过自我调节加以解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开展活动,创造平等参与和交流的机会,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来表达自己,享受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快乐。

    3.3 树立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观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处于完好状态。在教学过程中,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和勇于战胜挫折的心理品质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要以宽阔的胸怀、平等的态度、发展的观点、理性地分析青春期青少年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鼓励、帮助青少年通过自我学习渡过心理难关,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主动性;强化青春期的性心理指导,防范不断涌来的各种社会不良信息,避免盲从;在对青少年实行整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关注个体差异,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4 开展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和心理咨询

    近年来,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研究已成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热点,但多局限在理论方面的概念和论述,可供实际运用的、真正有价值的措施、方法较少,操作性不强,难以在教学中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成为制约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从事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专家学者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并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编写出适宜的教材和学习指导书籍,使教育具有规范性、可操作性和系统性,推进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对青少年咨询对象给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是促进青少年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使之形成有责任感的个性,从而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和更好的社会成员。因此,心理健康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敬业精神、科学的工作方法和严谨的研究态度。在学校开展心理咨询教育活动中,要因势利导,做到有的放矢,让青少年逐渐摆脱心理压力和消极情绪的影响,改变不合理的认识和行为,提高心理承受力与自我调节能力。

    3.5 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手段

    针对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在健康教育方法上,要改变传统教育的说教方法,鼓励参与讨论,让青少年说出想法与感受。可采用授课与游戏相结合、讲解与参与相结合、校内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VCD影像、网络等现代化多媒体视听技术,强化感知,以增进有效性;此外,要合理利用社会资源,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健康活动建设,发挥社会教育的潜在功能。

    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是精神疾病的高危人群,理应得到来自社会多方面的更多关爱。心理健康知识在我国的普及还远远不够,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有责任去了解、帮助和引导他们,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青少年的身心成长统一起来,使其对自身有科学而正确的认识,懂得用道德意志来规范自己,平稳度过青春期,最终能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姚佩宽,杨雄.中国青春期教育概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11.

    [2]吴文胜.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及教育对策.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4(4):25.

    [3]王志红,雄伟.浅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教育,2002,18(3):99-100.

    [4]沈杰.2004年中国青年发展的主要态势.中国青年研究,2005(2):18-24.

    [5]杨雄,姚佩宽.青春与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7.

    【作者单位】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社,北京 100081。, http://www.100md.com(董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