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在《金匮要略》中的诠释
痰饮,,《金匮要略》;,痰饮;,痰饮证;,诠释,1痰饮之名称及分类,2痰饮之病因病机,3痰饮之病证,4痰饮之治疗
【摘要】 本文诠释了《金匮要略》对痰饮的认识。《金匮》中明确地指出了“痰饮”的名称及四饮的分类并依据其滞着的新久,提出了伏饮、留饮之名。痰饮的病因病机不出仲景的“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之中。痰饮的外在表现有八大症状,但依其病位、病势、病性的不同四饮的表现各不相同。然其共同特点是性阴形实,正虚邪实,寒热错杂,易阻窍道,滞着难祛等特点。痰饮在治疗上《金匮》指出温药和之的大法,但其所用方剂可具体分为温脾化饮,温肺化饮,温肾化饮,温胃化饮,通阳化饮,涤痰逐饮等六种具体治疗方法。【关键词】 《金匮要略》; 痰饮; 痰饮证; 诠释
《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所著,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被誉为医方之祖,治疗杂病的典范。书中关于“痰饮”的论述有44处,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有33处进行了论述,篇中比较具体地论述了痰饮的分类及证因脉治。其余11处见于《肺痿肺痈咳嗽上气脉证第七》和《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二篇中。现将痰饮的名称、分类、病因病机及治疗等文献归纳诠释如下,希冀对临床内伤杂病的辨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痰饮之名称及分类
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明确指出了“痰饮”的名称,并按其停留部位的不同分别名之,如《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一,问曰:夫饮为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悬饮,有溢饮,有支饮”。“二,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金匮》中首次提出了“痰饮”的名称和依病位分为四类及其主症,痰饮是水饮停留于胃肠,肠间沥沥有声是其主症;悬饮是水饮停留于胁下,咳嗽牵引作痛;溢饮是水饮留行于四肢肌肉之间,身体疼痛而沉重;支饮是水饮停留于胸膈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31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