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1375
专病门诊,分工明确否?
http://www.100md.com 2006年5月19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56期(总第2310期 2006.05.19)
     编者按

    也许不少人已经注意到,眩晕门诊、糖尿病足门诊、胸痛中心等一些以疾病命名的门诊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医院里,这些就是专病门诊。

    从专科门诊到专病门诊,它的改变不单单是一个名称,还包括了服务理念、门诊运作流程等很多方面。然而,在专病门诊“流行”的今天,究竟怎样的门诊才是真正意义的专病门诊?它的运作、管理与专科门诊有什么区别?如何实现专病门诊与传统专科门诊运作方式的衔接?如何让专病门诊更好地发展?许许多多从专病门诊衍生出来的问题还需要进行思考。

    现场直击

    胸痛中心的24小时×365(366)天

    5月初的南京已经初露夏天的热情,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科一楼右手边的第一个诊室,是该院在2003年7月成立的胸痛专病门诊。它的面积只有20平方米左右,一进门的地方,摆着一张重症转运病床,旁边放着心电图机、心脏除颤监护仪、急救药车和氧气瓶,墙上挂着胸痛病人的处理流程图。站在床边,医生只要一抬头就能看见流程图,除此之外,这间诊室的布置和其他诊室并无差别。
, 百拇医药
    胸痛中心这会儿没有病人,显得有点冷清,这与走廊另一头门诊大楼里病人熙熙攘攘的情景形成了对比。医生小沈安静地坐在诊室的电脑前看资料,在下午的2个多小时里,她只接待了一位来开药的老人,看起来她的工作很轻松。

    “但实际上一点儿也不轻松,我们每一刻神经都要绷得紧紧的,因为一旦有病人,很可能就是危重急症病人,稍有不慎,生命可能在转瞬间消逝。”小沈说,“现在不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要是到了冬季、夏季、夏秋交替的时候,平均每天有20多个高危病人,压力可想而知。”

    这是一个真实的病例。不久前,一位省直机关干部在工作时感觉到了阵阵胸部隐痛,于是自己开着车来到胸痛中心,当时他的心电图异常变化不明显,但是主诉和病史提示有心肌梗塞的可能,于是医生要求他留观一段时间。半个多小时以后,第二次心电图结果显示出比较明显的异常,提示为急性心肌梗塞。值班医生立刻通知导管室准备进行冠脉造影,后来造影证实冠状动脉前降支阻塞,马上做了介入手术,而此前这位干部本来还打算开点药后就接着去参加会议。
, http://www.100md.com
    “这样的病人我们遇到过很多例,有的病人甚至在做心电图的时候突然心脏停止跳动,如果按照传统的程序,经过挂号、等待的过程,这类病人很可能发生意外。”江苏省人民医院胸痛中心主任桂鸣博士向记者详细介绍道,“现在开设了胸痛中心,就是要对以胸痛或胸不适为症状的病人,进行迅速诊断、鉴别诊断和危险分层。”

    桂鸣主任介绍说,现在大医院的分科越来越细,病人不清楚自己应该在哪里就诊。就胸痛来讲,它可以分为高危和低危两种情况,高危的胸痛往往是致命性的,必须争分夺秒地迅速诊断、治疗。在胸痛中心,由心脏专科的医生在第一时间对有胸痛症状的病人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和危险分层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大大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同时由于专业化的急救使得高危胸痛病人得到规范的治疗,也降低了这些病人在急诊室的死亡率。例如对于可能发生心肌梗死或突然死亡的高危病人,要立即开放绿色通道,及时进行处理;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人,如急性心肌梗塞或者不稳定心绞痛,可以迅速把病人送到导管室或者冠脉中心;对一些胸痛症状、心电图和心肌标志物改变不典型性的高危病人,留观后进行动态观察,一旦发现问题也会立即进行处理;对于那些看似“高危”实际低危的病人,经过动态观察后,病情稳定,也可解除“警报”,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让病人安心回家,减少不必要的住院。“由于胸痛中心设在急诊科,对一些病情危重的病人,一到急诊科就有心脏科医生参与抢救,也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
, http://www.100md.com
    “目前,胸痛中心实行24小时×365(366)天值班制,从2年多运作的情况来看,心脏病在我们医院急诊室的死亡率明显下降。”对此桂鸣主任感到十分满意。现在全院对胸痛门诊也越来越了解,同时越来越多的病人知道它的功能和作用,不乏许多“回头客”。有的胸痛病人到普通门诊挂号,普通门诊也会把病人推荐到胸痛中心。“美国于1981年建立世界第一家胸痛中心,现在已发展到1500多家。我国最早的胸痛中心是2003年由著名的心脏病学家胡大一教授在北京同仁医院成立的,我院的胸痛中心是江苏省的第一家,也是目前省内惟一的一家。现在国内的胸痛中心为数不多,这是一个新生事物,但它非常有存在的价值。”

    除了胸痛中心,江苏省人民医院还开设了动脉斑块门诊和帕金森门诊等多个专病门诊。据了解,上海华东医院也推出了针对眩晕、糖尿病足、失眠、肿瘤等疾病的专家整合门诊,并将其定位为疑难病症门诊,在病人预约之后,整合相关科室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组成诊疗组,在门诊围绕一个病人进行整体治疗。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在内分泌科也开设了糖尿病足门诊,每周一次门诊,由有资历的内分泌科医生和专业护士对患者进行诊疗,并结合疾病特征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教育。
, http://www.100md.com
    而在其他地方,包括一些县、市级医院在内的很多医院,也尝试把专科再次细分出专科专病门诊,例如心血管内科开设高血压专病门诊、冠心病门诊等,这让专病门诊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势头。

    新闻背后

    运转顺畅需要润滑剂

    专病门诊在医院里越来越多,与传统的专科门诊相比,它的运转方式是否有所不同,在实操过程中是否又遇到过什么困难呢?

    “它的运转方式与专科门诊是否相同,这取决于各个医院的做法。”安徽省立医院宣传部李部长这样认为。据他介绍,安徽省立医院现在已经成立了50多个专病门诊,由对某病种诊治有专长的学科带头人或专科主任坐诊,相当于在专科的基础上建立更为细致的、按照疾病划分的门诊,它采用与普通专科门诊一样的管理和运作模式。

    上海华东医院的整合门诊则采用了另一种运转方式。据记者了解,由于定位为疑难病症门诊,病人到整合门诊看病需要提前预约,这样在预约的同时就能够进行“初筛”,把普通的病人分流出去,以保证资源的合理使用。病人经过预约以后,由医院协调相关科室的专家在约定的时间进行多科“会诊”,按照该院院长俞卓伟的想法,这样能够“让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个性化的治疗”。医院也建议相关科室,把单科不能解决的病人推荐到整合门诊。这种做法在老百姓中颇受欢迎,不过也有人曾质疑其效率和效果,因为并不是每一个病人的病情都需要多科专家共同诊疗,而且涉及的科室越多,科室之间的工作协调安排就越复杂。
, 百拇医药
    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作为心脏科在急诊室的“前沿阵地”,成立不足3年的胸痛中心还处在与导管室、冠脉中心等相关科室磨合的阶段,配合上还有不太默契的时候,桂鸣主任坦承,成立胸痛中心后也遇到过一些困难。理想情况下,胸痛中心应该和相关科室实行一体化管理,形成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通道,以确保危重急症病人能够在第一时间收治入院,这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但有时候,这条绿色通道会出现“次全闭塞”,例如在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一线医生会遇到一些该收的高危病人收不进去的情况,增加了这些病人滞留在急诊室的风险。

    另一方面,人手调配在专病门诊中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江苏省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原有4名医生,全部是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心脏专科医生,并经过了岗前培训,具备了处理门急诊日常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紧急情况的能力。这4名医生正好能安排24小时轮转值班,但是现在,一名医生暂时病假,一名脱产教学,人手出现紧缺,桂鸣主任非常希望能够立即解决这个问题,以免影响胸痛中心的24小时值班制,“但这需要在胸痛中心和相关科室之间进行协调润滑”。
, 百拇医药
    一体化管理与单科牵头

    “我希望专病门诊能和相关专科实行一体化管理。”桂鸣主任说,“胸痛中心”是院内心脏急诊很好的一个模式,应该大力推广,它在大医院应成为心脏科在急诊室的“前沿阵地”,由心脏科专科医生“把守”;在中小医院,可由经过心脏专业培训的内科医师担当。胸痛中心如果能与其他相关科室实行一体化管理,既能够对床位进行统筹安排,有效解决高危病人无法收治入院的情况,也能够随时从“后方”调遣医生到“前线”,以保证胸痛中心的“战斗力”。实行一体化管理后,安排医生定期在心脏急诊与病房之间轮转,有利于医生的培养和提高。

    桂鸣主任还认为,虽然各地的专病门诊操作形式不一样,但它的确方便了病人,同时也给传统科室管理体制带来了挑战。“或者医院可以尝试由相关医师以‘病’为中心组成一个组,医生不属于某一个‘科’,而属于这个‘组’,由组长负责协调处理业务方面的问题,大家经常在一起讨论,有利于病人的诊断治疗。在多个方面有特长的医生可以同时加入几个组,对急诊病人随时处理,对非急诊病人可以采取预约时间、集体讨论的方式。”
, http://www.100md.com
    “也可以采取单科牵头、多科合作的形式。”解放军总医院眩晕与平衡康复专病中心吴子明博士后认为,“以眩晕病为例,它涉及耳鼻喉科、神经内科、眼科、骨科和内科等很多学科,如果采用多科联合门诊形式的专病门诊,操作起来需要协调的问题会很多。实际上,临床上的眩晕病人一般有60%左右由耳鼻喉科疾病引起,40%左右的病人是由神经内科疾病引起,而解放军总医院的耳鼻喉头颈外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实力比较强,因此以耳鼻喉头颈外科牵头成立眩晕与平衡康复专病中心,既能够对病人进行准确诊断,遇到属于神经内科或者其他科疾病引起的眩晕,也能够进行科学的分诊,科室的管理也相对比较容易。”

    考验医院协调管理能力

    江苏省人民医院发展办主任邱夕来认为,从整体上看,专病门诊是一种发展的方向,在得到广泛认同之前,需要一个不断磨合和完善的过程,期间肯定会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问题,需要医院管理部门去克服、解决,但是这个方向不会变。

    邱夕来说,在目前分科越来越细的情况下,门诊作为医院工作的“前台”,不管采用怎样的形式,都要能够方便患者在大医院的就诊。具体到专病门诊,它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适当的延伸,诸如上述所说的糖尿病足门诊,实际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该承担起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责任,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很多病人不愿意到社区去。大医院这么做,从某种角度上说弥补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尚不完善的某些功能。
, 百拇医药
    除此之外,邱夕来认为,专病门诊还有另一个功能,特别是针对危重急症和疑难杂症的门诊,必须起到绿色通道的作用,以化解病人多科就诊的繁琐,至于病人到了专病门诊之后,医院怎么在最短的时间里协调和配置资源,把病人送到对应的分支去,就要靠医院自身的协调能力了。

    “所以说,专病门诊涉及到医院资源重新配置的问题,是对医院协调管理能力的一种考验。”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系主任陈家应说,这就要求医院有必要制订符合各院实际的管理制度,从整体上理顺各科之间的关系,以确保专病门诊的正常运转。

    记者手记

    专病门诊有堵“墙”

    ■魏赟

    起初,记者曾经设想了一个眩晕专病门诊的模式:它独立于各科室以外,由经过神经内科、耳鼻喉科、眼科等各科室轮转培养的“专病全科医生”坐诊,病人来了之后,经过医生的初步诊断再分诊到对应的科室,或协调相关的专科医生共同治疗。但这个设想被冠以“理想”二字。
, http://www.100md.com
    对此,记者一直存在疑问,为什么这个设想是“理想化”的?为什么专病门诊不能多科“联合办公”,而需要“挂”在某一个专科之内,有的成为专科门诊基础上细化的一个门诊,有的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专家特别门诊,其范围也细致到某位专家特定的研究方向,这样做除了便于管理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有,一位业内人士曾对记者说,开一个专病门诊并不难,难的是开设专病门诊之后的协调。协调,它需要协调什么?这两个问题让记者很是伤神。

    直到后来,某专病门诊的负责人无意中说道:如果检查发现不属于本科疾病,能处理的我们自己处理,实在不能处理的再让病人转诊。记者才恍然大悟,原来,在现有医疗体制下,在科室发展不得不面对的利益目标下,一种病想跨越体制造成的壁垒,何其难哉,更何况,在某些时候,这个壁垒还会被人为地加高。

    不可否认,已经有医院的专病门诊经过摸索,理顺了各方关系,运行得比较顺利,不过其前提条件是医院管理者进行了必要的协调管理,制订了良好的运行机制,但这并不等于消除了科室之间的壁垒。就好比有了润滑油,车轮转得平稳了,但是摩擦力依然存在。

    江苏省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的桂鸣主任曾提到,可以尝试以“病”为中心组成一个组,医生属于“专病组”,由组长负责协调处理业务方面的问题,但试想,如果当“组”也被迫面临着利益目标的时候,很难保证它不变成现在的“科”。

    一旦医疗行业的问题与体制挂钩,似乎就走入了死胡同,只能望而兴叹,记者亦无法为之寻找到釜底抽薪的解决之道,但业内应该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调整,至少不要再人为地加高那堵严实的“墙”!

    医药经济报2006年 医院周刊第18期, http://www.100md.com(魏赟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