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在早期宫颈腺癌诊断中的作用
妇科普查,1命名,2病因,3细胞学,4B超在发现早期宫颈腺癌中的作用,【参考文献】
随着妇科普查的广泛开展,近30年来宫颈鳞癌的发病率在明显下降。据加拿大医学会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加拿大从1971年的19.4/10万下降到2000年的8.4/10万[1],世界上还有其他许多国家也有相似的报道[2,3],我国也如此[4]。但宫颈腺癌的检出率在世界范围内,数十年来却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从20世纪50年代占宫颈肿瘤的5%,升至90年代中期的10%~22%[5],尤其是年轻妇女更为明显。具体原因不详,考虑可能与宫颈腺癌病变常位于颈管顶部或深部腺体,很难得到细胞学所用的活检材料有关,所以不像鳞癌那样,在妇科普查刮片中容易查到[6],能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怎样克服宫颈腺癌位置较深不易被发现的缺陷,阴道B超确是一种极好的辅助诊断方法,目前妇科B超领域发展迅速,技术越来越成熟,非常细微的变化在B超影像上都能表现出来,颈管内细微变化,宫腔内癌组织浸润及周边浸润都能观察的非常清楚[7]。探索B超在早期宫颈腺癌诊断方面的作用,是一个极好的课题,值得深入研究和倡导。1 命名
Helper等[8]在1952年首先提出宫颈腺癌存在癌前病变,并描述重度不典型增生细胞沿着与宫颈浸润性腺癌相连接的正常宫颈腺体排列。不久以后,有学者对非典型性腺体病变进行了描述,由于它们的组织学相似于浸润性宫颈腺癌,故命名为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并提出每一例浸润性宫颈腺癌必须来源于原位腺癌,但这个观点当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1986年Gloor等[8]建议,将宫颈腺体的非典型性增生命名为宫颈腺上皮内肿瘤(cervical intraepithelia glandular neoplasia,CIGN),并将CIGN分为三个级别,AIS被纳入CIGN-Ⅲ中,但他们的分级标准不是十分明确。1999年Kurian等[5]将腺癌前期病变分为低度宫颈腺上皮内肿瘤(L-CGIN)和高度宫颈腺上皮内肿瘤(H-CGIN)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58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