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线扫描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摘要】 目的 探讨近红外线扫描在各种乳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近4年来经近红外线扫描病例2310例次,乳腺增生症1897例次和同时经手术治疗的乳腺癌25例、良性肿块67例。结果 近红外线扫描对乳腺良性肿块特别是最常见的乳腺增生及乳腺癌比较其灰度和血管差异均有显著性,本组病例良性诊断符合率96%,恶性诊断符合率92%。结论 近红外线扫描作为乳腺疾病检查手段之一,以其简便、快速、无创伤、对人体无害,可重复性等优势,在乳腺疾病诊断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乳腺增生症; 乳腺癌; 近红外线扫描
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乳腺增生、乳腺癌等乳腺疾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成为现代女性健康的大敌,被医学界称为“女性健康的第一杀手”。 目前对乳腺癌发生机制的“多阶段发展”假说即正常→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1]已成共识,因而对乳腺增生症的关注程度上升到了相当的高度,尤其是对癌前病变的研究和认识,如何及时准确识别癌前病变,并且干预其向癌发展的一级防治已是当前研究的一大课题。近红外线扫描是乳腺检查的手段之一,因简便、快捷、对人体无损害对乳腺疾病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目前已成为乳腺临床检查的常用方法之一。统计我院近4年来经红外线扫描乳腺2310例次,其中乳腺增生1897例次,占82.12%,经手术病例92例,其中乳腺癌25例,良性肿瘤67例,探讨近红外线扫描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2年4月~2005年12月行近红外线扫描共2310例次,手术治疗病例92例,术前病人均经近红外线扫描和超声检查,手术切除标本全部送病理检查,同时经手术治疗乳腺癌25例次。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应用近红外扫描诊断仪,检查在暗室内进行,被检者取前倾坐位,上身裸露,用探头探照乳腺各个象限及乳晕,通过红外摄像头将图像显示在屏幕前观察,对病变部位的图像可采用局部灰度增强、放大、伪彩、灰度数值化等计算机处理,观察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界及周围血供情况。
1.2.2 原理与诊断标准 人体不仅是一个天然的红外线辐射源,而且也是一个最佳的红外线吸收体。近红外乳腺诊断仪是依据人体软组织对红外光辐射有选择吸收的能力,利用红外光透照乳腺组织时,被血红蛋白选择吸收的特点,在图像中显示出肿块的不同灰度、血管影的变化的原理来诊断疾病。乳腺癌患者患乳尤其肿块附近血管丰富,增粗,对肿块灰影、血管改变及血管与肿块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具有特殊意义。
1.3 近红外线扫描血管和灰度判断标准 (1)血管影像按照三种形态来判断。A型:正常,血管影自然纤细; B型:呈网状增粗,血管边缘毛糙但走行尚自然;C型:血管异常增多,迂曲,走行僵硬且有中断或伸入阴影表现。(2)灰度测定:该仪器点灰度测定值与灰影成反比,即测定值越低,灰度越高,显像阴影越暗。
2 结果
本组统计红外线诊断乳腺增生症1897例次,占同期患者的82.12%,给予对症治疗后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建议定期随访。手术治疗病例92例,手术切除标本全部送病理检查。92例手术病例中恶性肿瘤25例次,其中1期16例,2期9例(按照国际抗癌协会分类标准),近红外线扫描确诊23例,误诊2例。良性肿瘤67例,近红外线扫描确诊64例,误诊3例。见表1。
3 讨论
3.1乳腺增生症 乳腺增生症是乳腺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因内分泌失调所致的腺上皮和间质增生和复旧不全而引起的非炎症、非肿瘤性疾病,其命名繁 表1 92例乳腺肿块病理与近红外扫描诊断结果,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统一命名为乳腺结构不良,但我国学者认为该病的本质是主质与间质的增生性病变,因此仍习惯称之为乳腺增生症[2]。本组乳腺增生症占受检病例的82.12%,说明临床多发的特点。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乳腺增生症依据临床表现诊断容易,但判断增生程度则十分困难。个体间不同年龄,不同部位其症状存在明显差异。同一个体中双侧乳房和同侧乳房不同象限乃至同一病灶在月经周期的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增生体征(形态、质地),因此该病具有个体性、多样性特点。然而乳腺增生与乳腺癌因存在相同的发病机制,目前通过大量研究证实两者间存在密切关系,即正常→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的这一谱带式发展过程[3],因此乳腺增生症临床诊断的关键在于对增生程度判断和癌前病变的筛选,通过筛选判断手术的必要性,避免不必要的创伤。
3.2 乳腺检查 乳腺检查的手段有多种,但手术活检是乳腺肿块诊断的最重要、最可靠的指标,但手术创伤不易被患者接受,且多发可疑病灶并非少见,给手术带来一定困难。细胞学穿刺检查也是一种创伤小而又简捷的好方法,有报道诊断率高达95.9%,敏感性97.2%,但必须注意诊断率取决于材料获取(受定位取材的影响较大)和正确的细胞学诊断标准[4]。然而漏诊和误诊的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细胞学或手术活检前,利用影像学检查对乳腺增生程度和癌前病变的判断和筛选,以及定位具有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价值。
3.3 目前乳房疾病常用影像学检查 目前乳房疾病常用有X线钼靶、B超、近红外线扫描等,X线钼靶检查较为成熟,对早期乳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但X线对人体有害,对血管及血运的改变缺乏敏感性,且对比较边缘部位的肿块有一定的局限性。B超可通过超声界面显示病灶的结构改变,对病变血管及血运改变同样缺乏特异性[5]。近红外线扫描方法具有简便快捷,对人体无害,可重复性及价廉的优点,对乳腺疾病诊断具有独特性,近红外线光对乳房组织具有较强的选择性穿透能力和对血红蛋白吸收作用而产生遮光灰影,不同乳腺疾病其组织结构和血运的改变不一,扫描成像的灰影和血管影也表现各异,尤其是对血运不同病变的反应具有独特的敏感性,是X线和B超所不及的,能显示B超和X线不能看到的血管及血运改变,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具有重要价值[6]。
3.4 值得注意的是 (1)近红外线也必须结合临床体检,便于在近红外线扫描时对重点可疑部位仔细观察,避免遗漏误诊。(2)定期随访的患者选择月经周期的同一阶段最好是月经结束后2~3天内进行近红外线检查随访。
总之,无论是手术活检、细胞学穿刺检查还是上述3种常用影像学检查各有利弊,以往的研究或认识均侧重于乳腺癌的诊断和良、恶性鉴别。近红外线扫描以其简便快捷、无创伤、无损害的特点且通过点灰测定达到灰度量化标准,结合血管影像改变和临床表现,对增生程度作出判断,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时、准确筛选癌前病变,手术干预阻断其向乳腺癌发展,对提高乳腺癌的防治水平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沈镇宙,柳光宇.重视乳腺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5):259-260.
2 谷振声,姜鸿刚.现代乳腺疾病诊断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73.
3 阚秀.乳腺癌的癌前病变.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5):261-262.
4 姚榛祥.乳腺癌癌前病变的临床筛选手段评估.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5):268-270.
5 吕新生,房献平.甲状腺、乳腺外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66-377.
6 孙强,黄汗原,朱颖.红外线光扫描对乳腺良恶性疾病鉴别的价值.中华外科杂志,1992,30(5):293-294.
作者单位: 200241 上海,上海市闵行区吴泾医院
(编辑:海 涛), http://www.100md.com(姜伟芳)
【关键词】 乳腺增生症; 乳腺癌; 近红外线扫描
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乳腺增生、乳腺癌等乳腺疾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成为现代女性健康的大敌,被医学界称为“女性健康的第一杀手”。 目前对乳腺癌发生机制的“多阶段发展”假说即正常→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1]已成共识,因而对乳腺增生症的关注程度上升到了相当的高度,尤其是对癌前病变的研究和认识,如何及时准确识别癌前病变,并且干预其向癌发展的一级防治已是当前研究的一大课题。近红外线扫描是乳腺检查的手段之一,因简便、快捷、对人体无损害对乳腺疾病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目前已成为乳腺临床检查的常用方法之一。统计我院近4年来经红外线扫描乳腺2310例次,其中乳腺增生1897例次,占82.12%,经手术病例92例,其中乳腺癌25例,良性肿瘤67例,探讨近红外线扫描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2年4月~2005年12月行近红外线扫描共2310例次,手术治疗病例92例,术前病人均经近红外线扫描和超声检查,手术切除标本全部送病理检查,同时经手术治疗乳腺癌25例次。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应用近红外扫描诊断仪,检查在暗室内进行,被检者取前倾坐位,上身裸露,用探头探照乳腺各个象限及乳晕,通过红外摄像头将图像显示在屏幕前观察,对病变部位的图像可采用局部灰度增强、放大、伪彩、灰度数值化等计算机处理,观察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界及周围血供情况。
1.2.2 原理与诊断标准 人体不仅是一个天然的红外线辐射源,而且也是一个最佳的红外线吸收体。近红外乳腺诊断仪是依据人体软组织对红外光辐射有选择吸收的能力,利用红外光透照乳腺组织时,被血红蛋白选择吸收的特点,在图像中显示出肿块的不同灰度、血管影的变化的原理来诊断疾病。乳腺癌患者患乳尤其肿块附近血管丰富,增粗,对肿块灰影、血管改变及血管与肿块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具有特殊意义。
1.3 近红外线扫描血管和灰度判断标准 (1)血管影像按照三种形态来判断。A型:正常,血管影自然纤细; B型:呈网状增粗,血管边缘毛糙但走行尚自然;C型:血管异常增多,迂曲,走行僵硬且有中断或伸入阴影表现。(2)灰度测定:该仪器点灰度测定值与灰影成反比,即测定值越低,灰度越高,显像阴影越暗。
2 结果
本组统计红外线诊断乳腺增生症1897例次,占同期患者的82.12%,给予对症治疗后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建议定期随访。手术治疗病例92例,手术切除标本全部送病理检查。92例手术病例中恶性肿瘤25例次,其中1期16例,2期9例(按照国际抗癌协会分类标准),近红外线扫描确诊23例,误诊2例。良性肿瘤67例,近红外线扫描确诊64例,误诊3例。见表1。
3 讨论
3.1乳腺增生症 乳腺增生症是乳腺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因内分泌失调所致的腺上皮和间质增生和复旧不全而引起的非炎症、非肿瘤性疾病,其命名繁 表1 92例乳腺肿块病理与近红外扫描诊断结果,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统一命名为乳腺结构不良,但我国学者认为该病的本质是主质与间质的增生性病变,因此仍习惯称之为乳腺增生症[2]。本组乳腺增生症占受检病例的82.12%,说明临床多发的特点。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乳腺增生症依据临床表现诊断容易,但判断增生程度则十分困难。个体间不同年龄,不同部位其症状存在明显差异。同一个体中双侧乳房和同侧乳房不同象限乃至同一病灶在月经周期的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增生体征(形态、质地),因此该病具有个体性、多样性特点。然而乳腺增生与乳腺癌因存在相同的发病机制,目前通过大量研究证实两者间存在密切关系,即正常→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的这一谱带式发展过程[3],因此乳腺增生症临床诊断的关键在于对增生程度判断和癌前病变的筛选,通过筛选判断手术的必要性,避免不必要的创伤。
3.2 乳腺检查 乳腺检查的手段有多种,但手术活检是乳腺肿块诊断的最重要、最可靠的指标,但手术创伤不易被患者接受,且多发可疑病灶并非少见,给手术带来一定困难。细胞学穿刺检查也是一种创伤小而又简捷的好方法,有报道诊断率高达95.9%,敏感性97.2%,但必须注意诊断率取决于材料获取(受定位取材的影响较大)和正确的细胞学诊断标准[4]。然而漏诊和误诊的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细胞学或手术活检前,利用影像学检查对乳腺增生程度和癌前病变的判断和筛选,以及定位具有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价值。
3.3 目前乳房疾病常用影像学检查 目前乳房疾病常用有X线钼靶、B超、近红外线扫描等,X线钼靶检查较为成熟,对早期乳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但X线对人体有害,对血管及血运的改变缺乏敏感性,且对比较边缘部位的肿块有一定的局限性。B超可通过超声界面显示病灶的结构改变,对病变血管及血运改变同样缺乏特异性[5]。近红外线扫描方法具有简便快捷,对人体无害,可重复性及价廉的优点,对乳腺疾病诊断具有独特性,近红外线光对乳房组织具有较强的选择性穿透能力和对血红蛋白吸收作用而产生遮光灰影,不同乳腺疾病其组织结构和血运的改变不一,扫描成像的灰影和血管影也表现各异,尤其是对血运不同病变的反应具有独特的敏感性,是X线和B超所不及的,能显示B超和X线不能看到的血管及血运改变,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具有重要价值[6]。
3.4 值得注意的是 (1)近红外线也必须结合临床体检,便于在近红外线扫描时对重点可疑部位仔细观察,避免遗漏误诊。(2)定期随访的患者选择月经周期的同一阶段最好是月经结束后2~3天内进行近红外线检查随访。
总之,无论是手术活检、细胞学穿刺检查还是上述3种常用影像学检查各有利弊,以往的研究或认识均侧重于乳腺癌的诊断和良、恶性鉴别。近红外线扫描以其简便快捷、无创伤、无损害的特点且通过点灰测定达到灰度量化标准,结合血管影像改变和临床表现,对增生程度作出判断,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时、准确筛选癌前病变,手术干预阻断其向乳腺癌发展,对提高乳腺癌的防治水平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沈镇宙,柳光宇.重视乳腺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5):259-260.
2 谷振声,姜鸿刚.现代乳腺疾病诊断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73.
3 阚秀.乳腺癌的癌前病变.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5):261-262.
4 姚榛祥.乳腺癌癌前病变的临床筛选手段评估.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5):268-270.
5 吕新生,房献平.甲状腺、乳腺外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66-377.
6 孙强,黄汗原,朱颖.红外线光扫描对乳腺良恶性疾病鉴别的价值.中华外科杂志,1992,30(5):293-294.
作者单位: 200241 上海,上海市闵行区吴泾医院
(编辑:海 涛), http://www.100md.com(姜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