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名医名人 > 名人与养生 > 孙思邈
编号:10976368
试论孙思邈对精神病学的贡献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6年第4期
精神病,,孙思邈;,精神病学,1确定癫病之病名,2探究病理及疾病预后,3提倡辨证施针药,【参考文献】
     【摘要】 本文论述了孙思邈在精神病学方面的贡献:(1)确定了癫病这一病名;(2)探究病理及疾病预后、预后与发病时证候有关。(3)提高辨证施针药。凡骤然发作者,以灸为快捷,推陈十三鬼穴。据证候不同,中药选“温胆汤”、“定志小丸”、“镇心丸”、“薯预丸”。由于对孙思邈学术思想了解不深入,所以有待进一步挖掘整理,加以提高,使其伟大医学思想发扬光大,造福于人类。

    【关键词】 孙思邈; 精神病学

    孙思邈是我国公元六七世纪时伟大的医药学家,他对医药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下面仅就孙思邈对唐代医学精神病学的贡献及学术影响,谈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与体会。

     1 确定癫病之病名

    在中国医学史上,癫病作为病名由来很久远,但在先秦时期,“癫”病是指形体颠仆的癫痛之病。《吕氏春秋·知接篇》称为“苛疾”,高诱注曰:“苛,鬼神下(烧)人病也。”当时认为精神病为超自然之物所致。又有“蛊”、“痴疾”、“狂易”、“丧心”等名。在《黄帝内经》中,“癫”几乎是现代意义上的“痫证”,癫由癫痫之癫而转指癫狂之癫,盖始于唐代。具体而论,当首推孙思邈。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肠府”中列有“风癫第五,狂邪针灸图诀附”,论六首、方三十四首、针灸法四十八首。指出:“凡诸百邪之病,源起多途。其有种种形相,示表癫邪之端而见其病,或有默默而不声,或复多言而漫说(虚妄之言),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眼坐沟渠,吠食粪秽,或裸形露体,或昼夜游走,或嗅骂无度,或是飞蛊精灵,手乱国急,如斯种类癫狂之人,今针灸与方药并主治之。”从而使癫病的理论与疗法自成一体,既有发病的原因,临床上的种种表现,诊治原则,又列举出一系列的诊断预测方法、方药、针灸等疗法。对原先称之为“瘤病”的“癫痛”虽在“风癫”门中就其伴发精神症状的病证有所论治,但孙思邈则在《备急千金要方·风眩》中指出:风眩病“大人日癫,小儿则为辅”。可能因为小儿病症初发而病史短,而成人则病程长,常伴有某些精神症状故也。在“风癫”门中引述医论说:“……阳癫,发时如死人,遗溺,有顷乃解”类似癫病发作时的症状而最典型的是一风癫,发时眼目相引牵,纵反急强,羊鸣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23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