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1414
医改“功在其外”缺乏实证
http://www.100md.com 2006年5月22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57期(总第2311期 2006.05.22)
     在全国上下热议官方公开承认20多年来的医疗体制改革“基本”失败这一尴尬又新鲜的事情时,20余名专家开始出面为医改“正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功在其外”,虽然存在的问题很严重,但并非“今不如昔”。

    乍一看来,专家们的观点正好弥补了“医改失败”这种舆论“一边倒”的不足,不失为一种更为理性客观的说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所有的专家言论都充满着思辩色彩,但都不能拿出具有说服力的实证分析来支持自己的结论——所有的专家观点竟然更像是“跟着感觉走”得出的结论。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最初是经济学中常用的两种分析方法,如今正在被广泛引入到其他学科观点的论证和分析当中。实证分析方法要求有具体的案例数据用以支撑理论观点的正确,运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求证中检验假设”的方法,或是为既定成立的结论寻找客观存在的实证。

    在这次医改成败争论中,专家们一致认可人们对医疗改革不满意主要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种种弊端不满意”,认为这些问题是“矛盾凸显期”里面的阵痛,是一种综合的反映;看病难和看病贵罪不在医改,而在于公立医疗机构“没有民营化的商业化”,这是一种“伪市场化”。然而,除了专家们举出的医疗服务市场化只在很小范围、很少区域试点的这一例证之外,再无任何足以支持自我结论或说明医改“功在其外”、“今胜于昔”的实证证据。

    与之相反,每一位支持医改“不成功”的公众或患者,对此都有切肤之痛:近20年以来的医改,他们直接感受到的是看病的费用越来越高,看病越来越难,甚至让他们看不起病。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缺乏实证的专家观点是不可能得到公众认同的,而只能引发公众质疑:如此医改“功”在何处、哪里“胜昔”?专家到底是在替医改辩护还是为利益集团代言?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57期, http://www.100md.com(刘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