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X > 心悸
编号:11291426
心悸(一) 历史沿革
http://www.100md.com 2006年5月28日
     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反复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情较轻者—惊悸,病情较重者—怔忡,可呈持续性。

    1.关于病名:《内经》有惊、惕、惊骇、惊惑、惊躁等名称,《金贵要略》和《伤寒论》中称“惊悸”、“心动悸”、“心中悸”、“心下悸”。宋·严用和《济生方》首次提出“怔忡”之病名

    2.关于病因病机:《内经》认为病因为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素问·平人气象论》:“……左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也”。《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诸病源候论》:外感、情志失调:“风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府为风邪所乘,或恐悸忧迫,令心气虚,亦受于风邪,风邪搏于心,则惊不自安,惊不已,则悸动不定”。

    唐宋以后医家对心悸的认识,一般有以下几种:

    认为心悸为水停于心下所致:宋·陈无择:“五饮停蓄,闭于中脘,使人惊悸,属饮家。”

    认为心悸是水停于心下及心气虚所致:成无己:“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也。”

    情志所致:宋·杨士赢:“夫惊悸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9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