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1774
南京药品零售市场“改头换面”
http://www.100md.com 2006年5月31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61期(总第2315期 2006.05.31)
     台风“珍珠”的威力到了南京就化作了绵绵阵雨,不过平价大药房的登陆就不是那么和风细雨了。继4月开张新门店后,芝林大药房于5月16日又交新卷——开设全国首家24小时营业的药品平价超市;紧跟着,5月18日,益丰大药房也在南京如期开张,2000平方米的店面在南京首屈一指。南京的媒体上连续几天铺天盖地全是平价大药房的新闻。“有好一段时间没这么热闹了!”当地一位媒体工作人员向记者发出感慨:“上次关于平价大药房的报道,还是年初时非常大药房的‘蒸发’。”

    外来平价:需克服两大难关

    平价大药房目前在南京的处境不太妙——

    克服非常大药房所造成的“信任危机”、改变南京老百姓的印象是其要过的一大难关,除了用时间来冲淡不愉快的记忆外,就只能依靠平价大药房自身的营销创新和服务品质来让人们刮目相看了。

    第二大关卡是医保。益丰大药房的董事长高毅从一年多前开始考察南京市场,当时就发现,南京的医保普及比例比较高,但是医保定点药店的门槛更高。目前整个南京市只有50多家医保定点药店,其申请资格是必须在南京营业两年以上。“市场条件不好,我们不怕;但是如果政策环境不好,我们就要谨慎从事了。”许多药店之所以会在南京败走麦城也多归于这一原因。目前有一则未经当地主管部门确认的最新消息说,南京正在酝酿出台医保定点药店招标制度,但至于参加招标的资格和程序如何,则没有更多的信息披露。因此,众多药店是否会栽在“医保”这个关卡上,还真是难说。
, http://www.100md.com
    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扭转劣势?上海益丰大药房总经理刘湘岳的想法是:让医生用通用名开处方,让老百姓认识通用名药物,甩掉高价药。同样在上海是平价药房阵营的后来者,同样呼吁了1年半还没有获得上海医保定点药店的资格,但是益丰在上海是扩张得最快的平价大药房。这一点让益丰人心里多少有点底气。

    而在2004年末就杀入了南京市场的芝林大药房今年要进行的是“二次创业”工程。到任才3个月的新任总经理肖斌是芝林的一员年轻干将,在过去两个月里,他连续开设了两家新店,尤其是5月中旬刚开张的24小时营业门店赢得业界一致侧目。他的另一家新店避开了竞争激烈的南京市区,选择了其下辖的一个县级市,这家店推出了10元门诊,从挂号、看病到购药,尽量控制在10元以内,祭出服务牌。肖斌表示在他今年新开12家门店的计划中,县级市会是主战场。

    本土连锁:正加紧重新定位

    依据2005年的销售统计,作为省会城市的南京,本土只有先声大药房和国盛大药房步入全国百强名单(百信未参加评选),其余连锁企业几乎没有跨出南京市场。除了百信大药房的门店数量在100家以上、先声连锁数量在50家以上外,其他连锁门店的数量都不高于50家。然而,就是这些“小而散”的连锁药店,对于平价大药房在2004年进入南京一直保持着“漠视”和“淡然”的态度,这让身经百战的外来平价军团既感意外又常叹无奈。
, 百拇医药
    “不可否认,本土连锁企业大多有医保优势,古都文化有时候让人难免有些优越感。南京本土药店之所以走不出去,与其商业整体不发达有关。”南京金陵大药房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奚傲霜直言。用老一辈做商业的眼光来看,南京人惯于采用“坐商”姿态。

    看着平价大药房上演一出又一出市场营销大戏,南京本土药店尽管不作表态,但心思早就动了起来,从去年末陆续开始了内部调整,重新定位,展现新面貌。

    金陵大药房是南京的老牌药店,以中药销售为主,背靠华东医药集团。2006年前4个月,这家企业果断关闭了旗下6家综合效益不好的门店,结果销售总额上升了50%。奚傲霜称,今年金陵大药房的销售目标为5000多万元,与去年相比增加了1700万元。

    奚傲霜表示,他们对现有的24家门店在形态上重新进行了调整,从原来单一的社区店转向“平价特色店+医保店+店中店+专业店+社区店”的复合模式,而每一种模式对应不同的营销策略。比如医保店的口号是“去医院看病,来金陵大药房刷卡取药”,而专业药店则采取数据库营销稳定客户群。
, 百拇医药
    最核心的竞争力无疑是对员工的培训,金陵大药房将今年定为学习型团队年,做全员营销。与传统“坐商”不同的是,尽管目前该药店还不打算走出南京,但是与供应商联手做实区域代理的积极态度也表明了其主动求变的决心。

    先声大药房成立的时间并不长,但因为全新的门店面貌和率先采用开架式的营业模式,现为南京最具活力的连锁药店之一,年销售额一直保持着40%以上的增长幅度。

    面对南京药品零售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先声实施全方位的发展策略,他们的态度是“低调宣传,重在实干”。2005年末开始,他们着眼于服务能力、品牌优化、与厂商的战略合作、营销企划、新店开发、区域布局、数据库营销等,力求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此外,他们一直以开放的心态向市场学习,适应外界的变化。

    不论是平价大药房还是本土连锁,2006年都在继续努力。尽管目前南京药品零售市场的份额不大,但是整个药店形态和面貌已经开始显现出求变的迹象。也许就在不久的未来,南京市场的大洗牌就会完成,涌现出更多百强药店。

    医药经济报2006年 药店周刊第20期, 百拇医药(驻沪 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