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药学院学报》 > 2003年第3期
编号:10981737
中医药在防治非典中的作用
http://www.100md.com 《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1中医辨非典,2中医药治非典扶正祛邪,3中西药结合防治非典相辅相成,4中医药对非典防前护后,5中成药防治非典,参考文
     摘 要 目的:介绍中医药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非典)中的作用。方法:综述非典暴发以来中医药防治非典的实例和经验。结果:中医药在防治非典和非典病人康复中能起到透邪驱邪、扶正祛邪固本作用。结论:中医药防治非典有效,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Infectious Atypical Pneumonia,IAP)简称非典,首例报告是2003年1月2日于广东省河源市。2月14日WHO首次报告广东省出现急性呼吸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ARS)。3月15日WHO发出紧急旅游劝告——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全球蔓延。4月16日WHO确定该病原体为SARS冠状病毒[1]。此时,非典已在我国几个城市爆发,对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广东在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依靠科学打赢了21世纪第一场突发起来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抗击非典战中,中医药突出自身优势,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医中药在广东抗击非典中成功应用所积累的经验很快推广到全国及港澳台,并引起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和关注。

     1 中医辨非典

    中医药学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其中积累了大量的战胜瘟疫的成功经验。有文献记载的可追溯到3 000多年前,并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丰富其内容。非典今年1月2日出现首例到4月16日西医才找到病原体,至今尚无特效药物。中医药学分析非典属于温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毒时邪、病位在中上二焦,其特点为热毒疾瘀,壅阻肺络;热盛邪实,湿邪内蕴,耗气伤阴,甚则气急喘脱。依据非典常见病情,总结临床辨非典证型有[2]:①风温热毒袭肺证。病发初起发热,咳嗽痰少,头痛,舌夹红苔薄黄(白),脉浮数(洪)。②热毒壅肺证。身热汗出,烦渴,咳嗽,胸闷,气促,痰黏不爽,舌苔黄,脉数。③湿热蕴毒证,发热,口渴,胸痞腹胀,咽痛,尿赤,苔黄腻,脉濡数。④湿热郁阻少阳证。寒热起伏,寒轻热重,身热午后或入暮加重,胸腹灼热,脘痞呕恶,心烦口渴,舌苔黄白而腻,脉弦数。⑤热盛气血两燔证。大热烦躁,渴欲饮水,干呕,头痛,甚则吐衄,昏狂谵语,舌绛,脉沉数或浮大而数。⑥内闭喘脱证。身体灼热,神昏谵语,汗多气短,或汗出淋漓,或暴喘,脉微细欲绝。非典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头痛,干咳,气急等与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基本上是一致的,临床治疗可借鉴前人成熟方药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87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