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 2006年第5期
编号:10982160
腮腺腺淋巴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6年第5期
     腺淋巴瘤(adenolymphoma)又称乳头状淋巴囊腺瘤(papillary cystadenoma lymphomatosum)或Warthin瘤。本病首先由Albrecht和Arzt(1910)报道,并称之为乳头状淋巴囊腺瘤。Warthin(1929)报告2例并详加描述,故以此命名。腮腺腺淋巴瘤是一种异位性腺瘤,为良性肿瘤,临床无特异性,容易误诊,现结合所遇到的12例腮腺腺淋巴瘤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例病例来源于昌吉市第二人民医院1997~2005年手术病人。本组12例患者中,男10例,女2例,男女之比为6:1,年龄21~68岁,平均50.5岁,病史最长为7年,最短28天,8例发生于左侧,4例发生于右侧,均位于耳下,下颌角附近,质软或中等硬,边缘清,不活动,无功能障碍。

    1.2 方法 切除腮腺肿物经常规取材,10%中性甲醛固定,石腊包埋, HE染色。

    2 病理学检查

    2.1 大体检查 肿块呈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包膜完整,表面光滑,有时呈结节状隆起,有时呈囊性感,肿物体积最大为5.4cm×5cm×4.7cm,小者为1cm ×0.6cm×0.5cm。实性瘤体,切面灰白,质地均匀。囊性则质软,切面外翻,有不规则囊腔,常见棕色较清的黏液样、胶胨样或乳汁样物由囊内流出,内壁粗糙,呈乳头状或颗粒状。

    2.2 镜下观察 肿瘤由上皮性成份和淋巴样间质构成。上皮细胞形成不规则状的腺管和大小不一的囊腔,囊壁常呈乳头状突向腔内,腺腔内含红染无定形物质,有时杂以组织碎屑和中性白细胞等,常见胆固醇结晶。被覆上皮细胞排列成双层,内为高柱状细胞,胞浆丰富,细颗粒状、嗜酸性,核小,固缩状,深染;外层细胞呈立方、多角或圆形,核空泡状,淡染,核仁突出,可有1到2个,核膜清楚。有时可见上皮细胞呈鳞状化生,偶见黏液细胞、皮脂腺细胞和纤毛柱状上皮细胞。上皮细胞也可排成实性团块。间质中除有一些疏松或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外,尚有许多淋巴细胞密集排列成大小不等的团块,或形成具有生发中心的淋巴滤泡。

    2.3 病理学诊断 12例病例均为腺淋巴瘤。

    3 讨论

    涎腺腺淋巴瘤约占所有上皮性涎腺肿瘤的15%[1],主要发生于一侧腮腺,少见于颌下腺[2],这是涎腺腺淋巴瘤所特有的,也有报告发生在颌下腺者,但这种情况有人认为仍发生在腮腺紧靠颌下腺的部分,可能与其组织来源有关。男性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70岁为好发年龄,儿童极少见,本组男性占83.3%。肿瘤包膜完整不侵犯周围组织,生长缓慢,一般无疼痛。若老年人下颌角上方出现缓慢增大的肿物,应首先考虑此瘤的可能,但应与腮腺其他肿瘤、腮裂囊肿、淋巴结肿大相鉴别。包膜完整的肿瘤手术切除效果好,本组病例随访均无复发,如多灶性或切除不净者易复发。免疫学研究证明本瘤组织中的淋巴组织,主要由T淋巴细胞及少数B淋巴细胞组成[3]。超微结构观察提示这些淋巴组织是细胞介导免疫反应的结果。故认为本病瘤组织内的淋巴样成分来源于腮腺区正常或反应性淋巴结组织,不参与肿瘤的形成和生长。本瘤极少发生癌变,上皮成份可恶变为鳞状细胞癌或黏液表皮样癌[4]。

    【参考文献】

    1 Stephen S, Sernberg. 回允中主译.外科病理学.第三版.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861-862.

    2 Kukreja HK, Jain HK . Adenolymphoma of submandibular salivary gland. J Laryngol Otol ,1971,85:1201-1203.

    3 Korsrud FR, Brandtzaeg P. Immunohist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cellular immunoglobulins and epithelial in Warthin’s tumor. Hum Pathol, 1984, 15:361-367.

    4 Moosavi H, Ryan Ch K, Schwartz St, et al. Malignant adenolymphoma. Hum Pathol,1980,11:80-83.

    作者单位: 1 831100 新疆昌吉,昌吉市第二人民医院

    2 111003 辽宁辽阳,辽阳市辽化医院病理科

    (编辑:守 中), 百拇医药(吕国庆 张观宇)